AI导读:

2025年,国内游戏厂商纷纷在旗下游戏中植入AI大模型,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个体研发者也利用AI开发小游戏,60小时即可生成一款。尽管AI带来无限潜力,但游戏创意、审美等仍需研发者共同推动。

进入2025年,国内游戏行业在AI赛道上迅猛发展,各大游戏厂商如腾讯、网易、巨人网络等纷纷将AI大模型植入旗下游戏,丰富游戏剧情及玩家互动。个体研发者也瞄准这一领域,利用AI工具设计小游戏。

AI大模型凭借其生成技术,显著缩短了游戏开发周期,降低了成本。对于资金紧张的个体研发者来说,AI更是能辅助完成大部分基础工作,让他们能更专注于游戏剧情和创意的打磨。

游戏行业观察者马静表示,尽管AI技术在游戏领域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已带来全新的认知。无论是研发速度、成本还是对玩家的吸引力,AI模式都比传统模式更有效。随着技术成熟,“AI+游戏”将得到更大发展空间。

厂商押注AI赛道,开发周期缩短40%

网易旗下游戏《逆水寒》手游接入Deepseek,推出智能NPC“沈秋索”,为玩家带来更为丰富的游戏体验。AI技术被应用于游戏关卡设计、角色动画及剧情编排等内容,极大提升了游戏开发效率。

三七互娱通过AI动作捕捉技术将少林武术融入游戏,开发周期缩短40%,人力成本下降60%。网易CEO丁磊表示,DeepSeek等技术使游戏研发效率提升30%。

腾讯、巨人网络等也相继宣布旗下游戏接入DeepSeek,AI技术正逐步成为游戏行业的标配。

60小时生成一款游戏,AI成变现利器

个体研发者同样利用AI大模型开发小游戏,节省了研发时间和资金成本。一款名为《细胞防线》的小游戏,几乎完全由生成式AI制作,游戏制作时长仅为60个小时。

AI大模型为游戏行业带来无限潜力,海外个体研发者利用AI软件,仅花费3小时开发的游戏,上线13天就赚到6.7万美元。

AI技术还能帮助游戏公司更好地了解玩家,实现精准营销。对于研发商而言,AI技术提供了更大的试错空间和盈利机会。

游戏生成仍需创意“撑腰”

网易的《蛋仔派对》、腾讯的《元梦之星》等游戏通过引入用户生成内容模式,鼓励玩家自行创作地图,提高游戏内容丰富度和玩家体验。

尽管AI大模型在游戏生成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仍存在诸多问题。AI主要帮助研发者进行代码编写、算法优化等基础工作,游戏创意、审美及后期营销等环节仍需研发者共同推动。

部分研发者利用AI制造游戏时出现模仿甚至抄袭其他游戏核心玩法的情况,引发了版权归属的关注。

马静表示,AI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游戏产业的长期发展,但只有随着技术提升,AI应用的自主性更高、内容更多元化时,“AI+游戏”才有真正的无限可能。

(文章来源:新京报,记者:覃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