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北京商报记者专访了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程昊,他围绕人形机器人的产业拐点、商业化逻辑、量产时间表等话题进行了解答,并分享了公司的研发策略和市场表现。

  编者按:人形机器人的热潮,正将幕后的企业创始人推向公众视野。这些科技领域的佼佼者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北京商报记者专访了三位行业先锋,他们围绕产业拐点、商业化逻辑、量产时间表等话题,为好奇的旁观者答疑解惑;同时,也探讨了科技、流量、创业等议题,试图揭示科技与大众现象级“亲密互动”的深层意义、影响及潜力。

  程昊(右)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张笑嫣/摄)

  “这次会议的规格真高”,首次亮相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加速进化”)创始人兼董事长程昊,在专访现场发出感慨。

  创立加速进化并非程昊的首次创业,他曾是朝夕日历的创始人,其产品被字节跳动收购后,他出任飞书产品副总裁。但这段经历并不意味着他是人形机器人的新手,早在少年时期,他就坚信未来离不开机器人,从清华招生咨询到入学后的研究方向,都围绕机器人展开。

  从2024年的踢足球到2025年的跳舞,加速进化的发展逻辑是硬件、控制、应用三方面的螺旋式迭代,跳舞是最新一轮迭代中扩展出的应用场景。

  人形机器人能跳舞、会功夫,在程昊看来,这是因为“各公司的研发策略不同,有的注重营销,以获取高估值和更多融资;有的则服务于销售,如加速进化,因为我们清楚我们的用户群与贡献视频流量的用户不同。两条路径都对,只是阶段性选择不同。在技术强大、团队规模大的情况下,两者可以兼顾”。

  中关村论坛年会现场的加速进化T1机器人,便体现了这种兼顾,它既是开幕式舞蹈演员,也是常设展足球赛运动员。

  这款人形机器人面世不到一年,加速进化的历史也不足两年。据程昊透露,公司已在全球范围内交付人形机器人产品。“量产元年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交付给客户并能创造价值”。

  Q:2024年加速进化强调踢足球能力较多,2025年基于踢足球还有哪些新的想象空间?

  A:踢足球是一个极佳的开发者应用场景,因为它要求机器人具备感知、决策、运动控制能力,是具身智能级别的任务。同时,踢足球涉及对抗,机器人还需具备策略,这对人形机器人的迭代非常有益。

  今年我们将开发更多一方应用,这实际上是一个打样的过程,旨在吸引更多开发者在我们的机器人上开发第三方应用。如果把人形机器人比作手机,一方应用就是手机内置的功能,而第三方应用则是通过应用商店下载的App。

  Q:通用机器人的开发面临诸多挑战,如关节、本体、系统、工具链、开发者生态等。解决这些问题是否有先后顺序?

  A:是的。尽管硬件需要迭代,但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优秀的人形机器人企业集中解决了硬件相关问题,至少提出了一个稳定可靠的方案。

  基于优质的硬件,才能发展运动控制算法。大概在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整个运动控制取得了显著进步。在这个基础上,应用开发者开始进入市场,他们可以基于可靠的本体和基础的运动能力去开发应用。

  然而,应用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发现本体需要升级,如硬件需更柔软、声音需更洪亮,这对硬件和运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开启新一轮迭代。例如,现在大家结合新的硬件和运动能力在探索新的应用场景,跳舞就是其中之一,这在之前是难以实现的。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演进过程。

  Q:移动互联网时代强调PMF(产品市场匹配度),大模型行业也讨论PMF。您如何看待人形机器人的PMF?

  A:我认为人形机器人是TPMF,T代表Technology(科技)。基于底层的硬件技术,做好产品和应用,再与市场匹配,扩展用户群。当用户群扩展受阻时,会发现技术不足,再经历一轮迭代。这一轮一轮的速度会越来越快,目前这一轮大约是两年时间,但这不代表下一轮也是两年。

  移动互联网时代强调PMF,即不做市场不需要的产品,主要原因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已成熟,进行应用开发不需要很强的技术。

  Q:第三方常预测、定义量产元年,量产元年重要吗?加速进化的成绩如何?

  A:我们是少数能够全球交付人形机器人的公司之一。1月完成了第50台交付,3月初完成了第100台。客户遍布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瑞士、俄罗斯、阿联酋、新加坡、墨西哥、印度。

  其实量产的标准各不相同,我认为今年可以称为小批量量产。量产元年并不重要,这更多是一个便于大众、投资人或媒体理解的说法。今年最重要的是人形机器人能够真正交付给客户,并能创造价值。

  Q:其他领域已经证明,高热度往往伴随着泡沫。作为从业者,您会提醒自己什么?

  A:2024年初,全球所有的人形机器人行走时都会摔倒,但到了年底,加速进化的T1已经可以在踢足球等激烈对抗和冲撞中保持稳定,即使摔倒也能在1—2秒内自主起身。我们感觉这一波热度是空前的,但与未来的大机遇相比,现在只是冰山一角。

  我认为企业应该明确如何才能成功,规划好路径并执行。在市场热的时候抓住机会,多融资、多销售;在市场冷的时候,则专注于产品打磨和内部能力提升。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