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形机器人热潮正盛,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接受专访,分享人形机器人量产目标、落地场景观察及国内外企业优势。乐聚机器人坚持对齐主义,看好家庭场景爆发,认为未来大脑、小脑、本体将融合,引领科技融合新篇章。

  编者按:人形机器人的热潮正盛,背后的企业创始人也因此被推到了聚光灯下。这些科技界的后起之秀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北京商报记者专访了三位一线从业者,他们围绕产业拐点、商业化逻辑、量产时间表等话题,为好奇的旁观者答疑解惑;同时,他们也探讨了科技与大众现象级“亲密互动”的意义、影响及未来可能创造的价值。

  冷晓琨(右)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张笑嫣/摄)

  入行9年,2025年是乐聚通研(北京)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最为忙碌的一年,日程紧凑至以半小时为单位。

  3月26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前夕,他从山东工厂赶赴北京,并于3月29日下午结束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圆桌讨论后,即刻前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回归产业与研发一线,“继续闭关修炼”。

  在此期间,乐聚人形机器人同样活跃于中关村论坛年会这一国际舞台,它们不仅参与了开幕式表演,还提供了相关服务。“我们的核心目标已基本达成,让更多人接触并了解了人形机器人,我们的产品也经历了实战考验”,提及自家机器人,冷晓琨总是满面笑容。

  从早期的寥寥数家同行,到如今数百家企业同台竞技,乐聚机器人的策略始终如一:让产品在场景中不断升级。

  “当前的工业场景只是过渡阶段,人形机器人真正的爆发点将在家庭场景。我们要做好打5年甚至10年持久战的准备,不被外界干扰,因为许多技术路线尚未明确”,冷晓琨坚信量产将带来质变。对于行业而言,他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降低成本、实现批量化生产及国产化替代,这些问题相互关联,需共同推进。

  “谁都渴望成为行业的领军者,但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一家企业难以独自完成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小脑及本体开发。真正的产业爆发期将是行业大融合之时”,他多次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Q:今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但实际上量产有小批量与大规模之分,乐聚机器人有何量化目标?

  A:今年我们预计交付1000—2000台。若能达到2000台左右,明年实现万台左右的交付将不再是难题。一旦人形机器人产量达到万台,其发展轨迹或将对标2013年的新能源汽车,届时各方的发展路线将逐渐清晰,因为人形机器人与新能源汽车同属于大制造业范畴。

  若仅从小脑和本体角度看,2025年确实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因为各家交付的机器人已具备运动和交互能力。然而,真正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需实现大脑、小脑与本体的深度融合,即具身智能,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量产。

  Q:乐聚机器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深耕9年,对于当前及未来的落地场景有何观察?

  A:人形机器人的爆发点将在家庭场景,工业场景仅是过渡阶段。因为工业场景能带来销量,进而反哺企业。人形机器人企业通常有两种战略:对齐主义与超越主义。对齐主义是基于当前技术成熟度,让产品先进入市场,在使用过程中打磨技术。超越主义则押注未来5年后的技术路线,跳过产业爆发前的阶段,不过分考虑商业化问题。这两种路径各有优势,乐聚机器人始终坚持对齐主义,并认为未来这两种路线将趋于融合。

  Q:2025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风靡全国。作为早期入局者,贵公司有何感受?

  A:2022年底至2023年初,有关部门举行座谈会时,国内做人形机器人的企业仅三四家,现已增至两三百家。2025年,我们无需再向客户解释什么是人形机器人,客户会直接提出需求,询问我们的机器人能否胜任特定场景。即使实际落地效果与视频演示存在差距,但国家的明确支持使产业链保持开放态度,大家都相信人形机器人必将爆发并实现产业化。

  Q:与国外同行相比,国内企业入局人形机器人较晚,那么中国企业的优势何在?

  A:首先是供应链优势,我们能快速推出产品。2018年,我们制作第一台人形机器人时,核心零部件全部依赖进口,造价高达近300万元/台。如今,乐聚机器人的国产化率已超过90%,售价降至几十万元,这得益于供应链的进步。其次是场景优势,国家和地方政府会主动为企业寻找应用场景,有了场景才有机会磨合技术,这是国外无法比拟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为乐聚机器人提供了宝贵机会,通过这个平台,更多人接触到了人形机器人,我们的产品也在服务和表演中得到了历练。

  Q:谈及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本体的概念不可避免,未来这三者的发展趋势如何?

  A:大脑负责控制,小脑负责运动,本体可以理解为硬件能力。未来这三者必将融合。我认为,未来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具身模型技术的收敛时机,而是大脑、小脑如何融合。目前,这三者是割裂的状态。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冗长,各家企业各有侧重,有的侧重具身智能模型,而乐聚机器人则侧重小脑和本体部分。侧重不一的团队难以融合,这涉及信任问题和主导权问题。因此,大脑、小脑、本体都将快速发展,但如何融合团队则是一个比技术问题更难解决的问题。

北京商报记者魏蔚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关键词:人形机器人,乐聚机器人,量产元年,科技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