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投资热潮持续,AI引领中国权益资产全面重构
AI导读:
DeepSeek引领的科技投资热潮持续成为全球焦点。中国权益资产正步入新一轮全面重构,AI有望迎来飞跃发展。当前市场运行合理,公司需具备核心竞争力以赢得资本青睐。未来,个股间价格分化在所难免,行情把握需聚焦公司核心竞争力。
开年至今,Deepseek引领的科技投资热潮持续成为全球瞩目焦点。权益资产全面重构的底层逻辑何在?未来市场将如何演绎?
针对这些问题,券商中国记者近日在北京独家专访了摩根资产管理中国副总经理及投资总监杜猛、摩根资产管理新兴市场和亚太股票投资专家沈娇娇。他们指出,中国权益资产正步入新一轮全面重构阶段,人工智能(AI)有望迎来从1到10乃至100的飞跃发展。当前市场运行合理,生命周期向上的公司有望持续赢得资本青睐。然而,个股间价格分化在所难免,把握行情需聚焦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甄别科技巨头的真实机遇。
产业变革深度影响市场走势
访谈中,杜猛明确提出预判:中国权益资产正迎来全面重构新时期。其分析逻辑自“估值至产业”展开。
“自2021年大盘见顶至2024年触底,A股历经近三年震荡下行,众多中国资产价格步入低估区间,在全球范围内均展现出高性价比。”杜猛表示,2024年9月政策转向后,市场步入整体估值修复阶段。从低估到修复,中国市场逐步回归合理运行状态,资金得以对权益资产进行正常定价。生命周期向上的公司,未来有望持续赢得资本青睐,价格屡创新高。
大类资产对比显示,杜猛认为,在无风险收益率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权益资产有望带来中长期收益,吸引力甚至超越以往。只要市场信心持续恢复,权益资产的估值中枢有望稳步上扬。他提及,2019年至2021年间曾出现类似情况,当时资管行业打破刚兑,资金涌向权益资产推高估值中枢。但相比之下,本轮估值提升或更为显著。
宏观经济步入结构调整关键期,个别领域已显现成果,特别是DeepSeek及“杭州六小龙”等现象表明,中国在AI领域的科技创新并未落后,部分领域甚至实现超越。
基于港股视角,沈娇娇指出,科技股资产上涨受情绪提振、估值回归等多重因素影响,但产业端变革贡献显著。中国科技产业正迎来“从0到1”的突破,DeepSeek通过优化算法提升算力,打造中国版大语言模型,逐渐展现弯道超车优势。未来或将见证更多应用端产品落地,中国AI发展有望步入从1到10到100的新阶段,标志着重要开端。
科技红利惠及全球
本轮市场行情自2024年9月底启动,期间虽有震荡调整。但2025年以来的科技行情重新激发了资金做多热情。叠加外围美股下跌等因素,市场将这轮A股和港股行情称为“东风压倒西风”“东升西降”。然而,在杜猛和沈娇娇看来,这一评价并不全面。
杜猛表示,美国此前在科技创新方面遥遥领先,但DeepSeek的出现让全球投资人看到了另一个选择,且中国资产尤其是AI相关资产更具性价比。加之特朗普上台后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增加了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资金因此选择更具性价比的资产。
沈娇娇称,“科技红利惠及全球,不同市场和产业分工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中扮演不同角色。美国芯片设计卓越,拥有众多科技巨头,但其发展也需其他地区公司提供产业链配套。应让全球投资者共享新一轮科技红利,这对全球生产力构成重大提振。”
沈娇娇还提到,港股投资需“两头看”,既要关注国内经济基本面,也要关注国际资金流动性。港股市场beta较大,资金敏感度较高。因此,港股投资需先强调纪律性,再关注标的质量。
资产定价关注两大要素
市场回归正常状态后,杜猛认为,权益资产定价主要关注两大要素:一是中观层面的产业发展空间;二是公司层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研发投入、公司治理、技术壁垒、市场话语权、产品质量等方面。这意味着,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公司内在质地和价值将重新受到重视。近期行情显示,A股和港股多个行业板块均展现出显著的赚钱效应,包括AI和消费等领域。
如何处理“短期估值过高与长期趋势向好”的关系?杜猛建议结合胜率和赔率进行动态平衡。选择个股时,需对公司和产业有长远规划,并根据新情况进行预期修正。
沈娇娇表示,继续看好港股互联网科技资产,但这些资产价格提升需资本支出对长期盈利水平预期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期待更多AI应用场景落地。她特别指出,DeepSeek的出现将促使头部互联网公司未来三年内资本支出大幅增加,个别公司资本支出总额甚至超越过去十年总和。这种科技进步将为产业链公司带来显著“正外部性”,行情收益边际递增。因此,中国科技资产未来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甄别真伪科技公司
谈及行情节奏,杜猛表示,随着行情持续演进,个股间价格分化在所难免。把握未来行情需聚焦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布局AI行情需甄别真伪AI公司。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具备真实力的科技公司,避免跟风炒作导致短期上涨后迅速回落。关键在于深入调研产业链上下游,验证应用和市场需求真实性。
杜猛以光模块为例说明,此前美国科技股行情火爆时,中国算力相关产业如光模块就参与其中,为中国公司提供了深入这轮产业变革的机会。表面上看,A股与光模块相关的公司似乎有20家左右,但深入产业调研后会发现,真正的光模块公司仅少数几家。
“如今A股与AI或机器人相关公司或达上百家,且前期股价已有一定涨幅,未来可能面临调整。真正具备竞争力的公司股价才有可能继续上涨。因此,需关注公司是否具备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否有实际产品、在产业链中的地位等实际情况。”杜猛表示。
杜猛还提到,当前AI产业空间巨大。但能够带来中长期投资收益的品种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大做强的公司将穿越市场波动脱颖而出。机器人既是制造业品类,也是AI在应用端的重要载体。AI产业涵盖软件与硬件方向,硬件端应用主要为机器人,是目前可见的较大落地应用,未来生产量或有更大增长空间。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