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威生物资金链承压,拟发债融资5亿
AI导读:
迈威生物在科创板上市后三年累计亏损超30亿元,资产负债率急剧攀升至63.61%。公司拟向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申请注册发行不超过5亿元的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同时港股IPO计划正在推进中。此外,公司还面临研发人员大幅减少但研发费用增长及过早布局生产端等问题。
继年初刚刚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并申请上市之后,迈威生物(688062)日前又披露拟向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申请注册发行规模不超过5亿元(含5亿元)的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同时,2024年以来公司还曾两次调增向金融机构申请授信及融资额度,从最初的合计不超过23亿元调增至不超过62亿元,面临严峻的资金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板上市短短三年时间,迈威生物已经累计亏损超过30亿元。作为以第五套上市标准于2022年1月在科创板IPO的新药研发公司,截至目前,迈威生物拥有16个处于临床前、临床或上市阶段的核心品种,其中仅有3个品种已获批上市。随着2024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急剧攀升至63.61%,如何避免资金链断裂风险,快速融资维系正常运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年亏损超30亿元 现金流倒逼融资回血
3月31日,迈威生物公告称,为进一步优化债务结构,拓宽公司融资渠道,降低公司财务成本,根据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及资金需求,公司拟向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申请注册发行规模不超过5亿元(含5亿元)的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用途包括偿还有息负债、项目建设、补充流动资金等。
公司正在积极推进港股IPO计划,已于2025年1月6日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了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并获得受理。港股IPO计划是其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若成功上市,将有助于其缓解资金压力并提升国际影响力。
实际上,2022年1月公司已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彼时,公司通过科创板IPO实现募集资金净额33.03亿元,主要用于年产1000kg抗体产业化建设项目、抗体药物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然而,新药研发业务仍需持续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公司未来几年将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及持续亏损。年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9.55亿元、-10.53亿元和-10.44亿元,累计亏损金额超过30亿元,研发费用累计接近24亿元。
此外,2024年以来,公司还曾两次调增向金融机构申请授信及融资额度,从最初的合计不超过23亿元调增至不超过62亿元,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的24.00%快速升至63.61%,资金压力巨大。
某头部上市药企分析人士指出,创新药行业存在“双十定律”,即一款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成本超过10亿美元,研发周期大于10年。做创新药的企业投入大、失败率高、回报周期长。
创业“元老”出走 研发团队腾挪难解困
在研发进展缓慢的背景下,公司还发生了多位核心人员离职的人事动荡,包括公司副总经理、核心技术人员张锦超,非独立董事谢宁和郭永起等。
作为公司创业“元老”之一,张锦超是遗传学专业博士,曾长期担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等职务,分管抗体药物发现和抗体药物临床前开发工作,离职后相关工作已由公司研发总裁武海接手。
此外,公司还面临研发人员大幅减少但研发费用却增长的问题。公司将研发人员调整为生产人员来进行研发控费,研发人员数量从2022年末的568人降至398人,减少170人,降幅达30%。即便如此,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却比上年增长了10.17%。
频繁收购资产 生产端被指过早布局
除此之外,公司还被行业诟病过早布局生产端,选择了重资产发展的路线。自2017年成立之初起,公司陆续收购了多家公司,进一步向医药产业链中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延伸。
然而,过多的子公司还给公司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根据公司3月31日公告,迈威生物将为全资子公司提供担保,帮助上述全资子公司向金融机构申请授信及融资额度,预计担保总额不超过31亿元。截至公告披露日,迈威生物及其子公司对外担保余额为16.75亿元,占公司2024年末净资产及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06.76%、39.18%。
行业资深人士表示,全产业链上下游自然是所有药企的终极理想,但这一切至少建立在公司有热销的产品、担心产能不足的前提之上。对于像迈威生物这样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Biotech而言,过早提前布局可能会被认为有资产运作的嫌疑。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