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3月29日晚,安徽池州G0321德上高速发生小米SU7碰撞起火事故,引发全民关注。事故暴露出智能驾驶技术的局限性和安全性问题,引发行业热议。智能驾驶技术仍在测试中,却被包装成成熟技术,对用户和公共安全构成威胁。企业应警惕新技术狂热,确保技术安全。


特约评论员陈白

3月29日晚,安徽池州G0321德上高速发生小米SU7碰撞起火事故,致三人死亡。4月1日,小米公司及其创始人雷军均对这起事件做出回应。不过由于目前案件仍在调查过程中,事故原因和最后的责任归属尚不明确。但本次事故所引发的关于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再次引发了全民关注,成为汽车与科技行业的热点话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驾驶被视为最具潜力的应用场景之一。特斯拉的FSD(Full Self-Driving)以及国内车企推动的“智驾平权”,都在试图让智能驾驶技术普及化。但从小米SU7事故中,我们发现驾驶员过早地将驾驶权交给智驾系统,系统识别风险后提醒接管时已无法挽回,这暴露出智能驾驶技术的局限性和安全性问题。

目前,许多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了解并不深入,而全球智能驾驶技术的顶尖水平仍处于L3到L4之间,尚未有真正达到L4级自动驾驶的车辆。这意味着驾驶员在辅助驾驶阶段仍需随时准备接管车辆。然而,车企的宣传往往让消费者难以判断智能驾驶技术的真实发展水平,部分车企过分强调潮流和科技,而忽视了安全性的宣传。

因此,从小米SU7事故开始,我们应重新审视智能驾驶平权和当前大规模推广的科学性。智能驾驶技术仍在测试中,却被包装成成熟技术,这不仅对用户不负责,也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与新能源革命和智能系统落地密不可分,但科技进步的前提是安全验证和大规模盲测,确保对人和公共安全有保障。

智能驾驶仍将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技术和产业的演进需要监管和自律。负责任的企业应对新技术狂热保持警惕,避免参与超出技术能力本身的营销狂欢。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应清晰认知技术发展阶段和落地可行性,以产品和企业的基本面为导向,而非单纯追求流量和销量。

科技创新应以人为本,将人的安全和需求作为核心导向。只有真正关注人的安全和需求的产品和公司,才能在智能驾驶领域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