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政策引发全球经济波动,关税战与美股暴跌成焦点
AI导读: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对等关税”行政令,引发纽约股市主要股指期货暴跌。文章深入剖析美国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包括经常项目逆差、制造业空心化、财政赤字与美债问题,以及关税战对美国经济内循环、美元霸权和美股市场稳定性的影响。
姜昧军(大江洪流资产董事长)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关于“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部分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此举引发全球关注,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对等关税”宣布后,美国纽约股市主要股指期货在盘后交易中暴跌。截至美东时间下午6时35分,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期货合约价格分别下跌2.43%、3.6%和4.35%。股市反应剧烈,显示投资者对美国贸易政策的担忧。
美国经济长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美元霸权和美股繁荣是其重要象征。然而,近年来美国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经常项目逆差、制造业空心化、财政赤字与美债问题以及关税战等因素交织,使美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影响美国经济内循环及美元霸权、美股市场的稳定性。
经常项目逆差与美元霸权、美股牛市的正循环
经常项目逆差成就美元霸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占据核心地位。美国长期出现经常项目逆差,表面看是进口大于出口,但深层次上,这恰恰是美元霸权得以维持的重要机制。美国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美元,其他国家为了进行国际贸易和储备资产配置,不得不持有大量美元,进一步巩固了美元的国际地位。
经常项目逆差支撑美股长期牛市。大量美元回流为美股市场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美股价格上涨。美元的霸权地位使得美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融资成本较低,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美股长期走牛。

制造业空心化、高科技创新优势缩小与经济内循环困境
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现象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显现,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全球化带来的产业分工使得美国将低价值产业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专注于高科技创新领域。然而,这导致美国失去制造环节,技术进步源泉受到削弱,产业竞争力下降。
尽管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仍处于领先地位,但近年来其创新优势逐渐缩小。其他国家在人工智能、5G通信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同时,美国国内产业空心化导致高科技产业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支撑,研发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经济内循环不畅与财政赤字、美债不可持续
制造业空心化和高科技创新优势缩小导致美国经济循环不畅,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消费和服务业。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美国政府不得不持续增加财政支出,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截至2024年11月21日,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突破36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庞大的财政赤字需要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美债规模不断攀升,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货币政策带动通胀已经开始抵消美元回流带来的低成本资本优势。美国长期的量化宽松政策和财政刺激措施引发通货膨胀,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美联储政策受到掣肘,难以主动破局。
美国经济内循环中的资本成本与负债困境
美国经济增长、通胀和国债规模形成不可能三角形。为维持经济增长和较低的失业率,美国经济依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极易引发长期通胀。同时,高通胀伴随的高利率与政府的高负债水平形成恶性循环,财政负担日益沉重。
关税战的反噬效应
特朗普政府时期发起的关税战旨在促进制造业回归美国,但实际效果事与愿违。关税战导致美国企业进口成本大幅上升,许多企业为降低成本将生产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关税战未能实现制造业回归目标,反而削弱美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关税战激化通胀与国债恶性循环的矛盾,美股进入脆弱阶段。关税战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推动美国国内通货膨胀。为应对通胀,美联储可能加息,增加美国政府的债务利息支出,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激化原有的通胀与国债之间的恶性循环。
关税战威胁经常项目逆差对美元的支撑作用,引发全球贸易摩擦,其他国家对美国采取反制措施,导致美国出口受阻。贸易战的结果可能削弱美元霸权地位,引发美国金融市场动荡。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深入剖析了美国贸易政策对全球经济及美股市场的影响,涉及关税战、美股暴跌、美元霸权和经济内循环等关键议题。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