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下滑,智电转型与价格战成出路
AI导读:
2024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突破六成,合资品牌销量下滑。主流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开始寻求智电突围和采取“一口价”策略。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等推出新能源车型和大幅优惠,市场倒逼合资品牌转型。
2024年,自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突破六成,合资品牌的“黄金时代”正在快速流逝。
今年1~2月,中国市场主流合资品牌销量数据出炉,上险量达810894辆,同比下滑22.9%,整体市场表现疲软,无一合资车企实现正增长。主流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挣扎求生,更多二三线合资品牌市占率全面下滑,已逐渐走向边缘。
一位在东风日产从业多年的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现在市场上谈及合资品牌,普遍打上‘合资不行了’的标签。舆论氛围如此,我们也很无奈。尽管在新能源转型中付出诸多努力,但仍需比自主品牌付出更多才能获得用户认可。”
自主品牌加速崛起,市场矛头直指合资车企。从“躺赚”时代到思考“如何让消费者买单”,合资品牌对内寻求“智电突围”,对外采取“一口价”狠降策略,渴望逃出销量困境,在这场加速到来的车市“淘汰赛”中继续留在牌桌上。
市场倒逼合资品牌亮出智电底牌
燃油车时代备受瞩目的日系三巨头销量开始缩水。第三方数据显示,丰田1~2月销量为201115辆,同比下滑4.5%,基本盘依旧稳固;本田1~2月销量为101316辆,同比下滑31.2%;日产1~2月销量为64908辆,同比大幅下滑44.7%,在智电浪潮中显得力不从心。
面对燃油车市场的困境,合资品牌也开始打起“纯电牌”。
3月26日,广汽本田开发区新能源工厂落成,首款纯电车型P7下线。26年前的同一天,第一台国产雅阁下线,开启了广汽本田在中国中高端燃油车市场的黄金时代;26年后,纯电SUV P7的落地,标志着这家合资车企正式跨入“智电先锋”的新纪元。
据悉,该工厂总投资35亿元,年产能12万辆。
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指出,开发区新能源工厂与全新电动车型P7是广汽本田实现智能电动化转型的重要里程碑。广汽集团将与本田技研精诚合作,以“全球智慧+中国创新”赋能广汽本田智能电动化升级。
广汽本田总经理森山克英表示:“汽车市场正经历大变革,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未来广汽本田将基于新工厂进一步丰富产品矩阵,扩大智能技术应用。
对于自主品牌而言,电动化的上半场已结束,智能化的下半场成为重点。2025年,比亚迪掀起“智驾元年”,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如果不能及时追赶自主品牌在智能化方面的能力,仍将无法赢得消费者。
3月6日,广汽丰田首款新势力纯电SUV——铂智3X正式亮相,推出3种续航版本、7款车型,零售价区间为10.98-15.98万元。
硬件上,高阶智驾版本起售价14.98万元,将激光雷达高阶智驾的价格拉低至15万元以内,打破了智能驾驶技术的价格壁垒,与自主品牌相齐平。
软件上,铂智3X采用国内智驾头部企业Momenta的最新“一段式端到端”高阶智驾大模型,借力国内厂商节约成本,加速在智电市场中占位。
铂智3X上市一个月,累计大定订单已超15000辆,正式交付达2500辆。广汽丰田3月累计销量达66066辆,同比增长19.3%,实现正增长。
智电大潮涌动,变革成为唯一出路。合资品牌开始靠近“智电”概念,宣告在华变革决心。
市场倒逼合资品牌转型,正如东风日产负责人所说:“合资品牌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被看见。”
“一口价”策略刺激消费者神经
车市“价格战”持续两年多,愈发激烈。头部品牌为清理库存、抢占份额,使用降价手段,迫使更多中尾部企业跟随降价。
这场战役,自主、合资品牌都要参与。但对于陷入销量困境的合资品牌而言,更加破釜沉舟。
相较于自主品牌复杂的优惠方案,合资品牌选择简单的“一口价”和价格直降方式,优惠力度强大,降价幅度平均达4万元左右。
3月20日,广汽本田推出新款车型型格和雅阁,其中型格指导价为12.99万-17.09万元,雅阁指导价为17.98万-21.48万元。尽管在外观、配置方面进行了优化,但售价调整不大。广汽本田仍给出了较大优惠,如雅阁综合优惠6.2万元。
此外,一汽-大众、广汽丰田、东风日产等合资品牌也给出数万元的“一口价”优惠。日前,一汽-大众旗下全新探岳L上市,官方指导价20.79万元起,同时推出限时“全款一口价”,起售价降低3.1万元。
对于合资品牌而言,新能源需努力,燃油车产品也需通过价格调整完成“背水一战”。
业内普遍认为,“一口价”更加直观,可降低消费者观望情绪,刺激购车欲望。但随着车企频繁喊出“价格低点”,消费者敏感度降低,观望情绪加重。
从初期简单的“明牌”降价,到后期“增配”吸引用户,再到如今在金融方案上寻求优惠,价格优惠战期拉长,以新优势触动消费者。
“一口价”策略效果已不如初期,“价格战”成为车市常态。在保量的决心下,价格并非吸引消费者的核心原因。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