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4月3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同步出台《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旨在规范市场秩序、防范系统性风险,同时兼顾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新规通过高频交易监管、异常行为界定、差异化收费等举措,推动我国程序化交易监管进入新阶段。

  【大河财立方记者王鑫史冰倩夏晨翔】4月3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同步出台《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并明确自今年7月7日起正式实施。这一举措标志着交易所层面对程序化交易监管的全面细化,旨在规范市场秩序、防范系统性风险,同时兼顾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为股市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记者注意到,这是继2024年证监会发布《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后的进一步细化,体现了监管层对市场公平性与安全性的高度重视。高频交易认定标准被明确为:单账户每秒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300笔以上,或者单账户全日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20000笔以上。

  多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新规通过高频交易监管、异常行为界定、差异化收费等举措,将推动我国程序化交易监管进入“精准化、动态化”的新阶段,为市场营造公平、透明、稳定的交易环境。

  程凤朝:程序化交易正式迈入“强监管、严要求、常态化”的新阶段。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程凤朝表示,“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撤单”等行为与高频程序化交易密切相关,其潜在危害主要体现在干扰价格形成机制、加剧市场波动性、形成“技术不公平”以及挤占交易系统资源。新规将这些行为列为重点监控对象,完全必要。

  杨德龙:细则平衡效率与公平,推动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新规的发布有利于减少程序化交易对市场波动的影响,提振投资者信心,推动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此次《细则》的出台,体现了监管层对市场公平性与安全性的双重考量。

  宋向清:程序化交易监管全面细化,是平衡创新与公平的关键一步。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指出,细则旨在遏制程序化交易的技术优势滥用,防范算法共振加剧市场波动,维护中小散户利益。对高频交易实施差异化监管,既避免‘一刀切’抑制技术创新,又通过成本约束引导高频策略回归理性。

  宋清辉:《细则》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健康、稳定和公平的市场环境。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分析称,《细则》的正式发布填补了量化交易系统性监管规则的空白,构建了更加完善的资本市场监管体系。通过规范程序化交易行为,有助于遏制市场操纵和不当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