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爆燃事故引发人机共驾“死亡灰区”热议
AI导读:
小米SU7爆燃事故中,驾驶员接管车辆后3秒内发生碰撞,市场质疑人机共驾存在“死亡灰区”。资深业内人士表示预留时间不足,难以规避车祸。国家标准要求智驾系统介入请求发出后保证10秒接管时间,但非强制执行。智驾安全冗余和成本之间的权衡成为车企课题。
在“3·29小米SU7爆燃事故”中,小米汽车官方回复称,驾驶员罗某从晚10点44分25秒接管NOA,到26秒~28秒之间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仅3秒内。这么短的时间,罗某是否惊慌失措,还是大脑空白?这场事故或许根本没有给罗某预留足够的时间去应对。
事故发生后,市场质疑不断,主要集中在从智驾切换到人驾的2~3秒反应时间内,小米SU7的人机共驾是否存在“死亡灰区”?
人机交接“死亡灰区”引关注
资深业内人士表示,小米此次事故中,车辆提示前方有障碍并减速,驾驶员接管后,车企或可免责。但事实上,预留时间不足,难以采取理性措施规避车祸。
罗某接管后,左右打方向盘,最终撞向水泥护栏。分析认为,不接管或许结果更好。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李颜伟表示,驾驶员接管是生理本能反应,在事故即将发生时,驾驶员会条件反射介入驾驶,很可能被认定为主要责任人。
从罗某信任智驾开始,智驾切换人驾的“灰色地带”就已存在。一位车企高管称,机器无法解决时,会交给人处理。目前智驾最高等级L2+,事故责任仍为驾驶员。车企宣传L3能力,实为营销战。
为避免“灰色地带”,车企需完善智驾安全机制,提前提醒驾驶员接管。如检测到人眼离开或双手放开方向盘,车辆应提醒接管。违反智驾限制措施达到一定次数,车辆将开启惩罚机制。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对小米的“2秒预警”表示质疑,并称欧盟L3要求提前10秒。他指出,部分车企因监管率过高影响用户体验,而“阉割”安全提示。
国家标准《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要求,从智驾系统介入请求发出到驾驶员成功接管,应保证10秒及以上时间。但非强制执行标准,且汽车感知能力难以实现。
智驾安全冗余引热议
市场认为,小米SU7事故中,2~3秒的人机交接“灰色地带”问题,可通过加强智驾安全冗余缓解。若加装激光雷达,留给驾驶员的时间可能更长。
事故车辆为小米SU7最低配标准版,采用入门级纯视觉智驾方案,无激光雷达。与中高配车型存在较大差距。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表示,激光雷达在无光线情况下探测距离远超摄像头。小米SU7中高配配备两颗英伟达Orin芯片和激光雷达,智驾能力更强。
事故前车速达116km/h,每秒行进约31米。纯视觉智驾最大探测距离200米,从识别风险到事故发生,仅6~7秒。夜间探测距离缩短至100米,留给驾驶员接管时间仅3~4秒。
激光雷达成本高昂,对车企构成压力。但在生命安全面前,智驾安全冗余和成本之间的权衡成为车企课题。智驾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不应分高中低配。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