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AI应用爆发成共识,科技向善展现新图景
AI导读: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举办,AI成为热议焦点。各行各业探索AI变革,创新案例落地展现科技向善力量。2025年将见证AI应用井喷式增长,具身智能等前沿科技受关注。同时,科技助残创新案例公布,AI在助残方面展现巨大潜力。
3月27日至31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举办,吸引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共话前沿科技未来,特别是人工智能(AI)的应用与影响。这场科技盛会上,AI成为热议焦点,各行各业都在探索AI带来的变革与机遇。

在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上,AI如何助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双碳”目标实现成为热议话题。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指出,6G核心在于AI与通信的深度融合,预计2030年实现商用。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上,多位大模型企业负责人预测,2025年将见证AI应用的井喷式增长。
AI正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中关村论坛期间,一系列创新案例落地,展现了科技向善的力量。通过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等技术,截瘫患者得以重新站立行走。
AI还赋能院前急救网络,“5分钟社会救援圈”数字化急救系统已在深圳、广州等城市落地,成功救助超2万名突发疾病患者,其中包括1012名心脏骤停患者。
2025:AI应用爆发之年
3月31日,中关村论坛年会闭幕。机器人成为本届年会的一大亮点,近百家厂商的机器人担任“智愿者”,提供多样化服务。
在主会场,机器人各显神通,从调制咖啡、泡茶到书法、足球、钢琴伴奏,再到人机对弈,展现了AI技术的广泛应用。

机器人走进日常生活,人机共生的画面正逐渐成为现实。
本届年会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设置论坛会议、技术交易等板块,上千名嘉宾就前沿科技展开交流。AI成为热议焦点,涵盖大模型、具身智能、6G、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领域。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指出,AI技术可优化能源工业管理和控制流程,提升能源效率,助力碳减排。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表示,2025年是AI应用井喷落地的元年,数字化AI与真实物理世界将进一步融合。
面对AI发展,尤其是具身智能的落地挑战,行业出现了冷思考。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表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前景仍面临挑战。
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认为,AI技术通用性、能力全面性不断提升,通用人工智能(AGI)曙光初现。
具身智能:挑战与机遇并存
当前,AI发展至新转折点,具身智能成为融合现实与智能未来的关键。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表示,具身智能让智能体和大模型具备与物理世界交互的能力。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具身智能”,明确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尽管资本密集涌入,但具身智能商业化仍面临硬件成本高、模型能力不足等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关注6G推动机器人智能化升级的可能,指出6G核心在于智能通信与AI深度融合,预计2030年实现商用。
“5分钟社会救援圈”拯救生命
AI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正造福人类。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55万人遭遇心脏骤停,但院外急救成功率不足1%。AI技术通过提升旁观者急救率、缩短急救响应时间等,正在改变这一现状。
“5分钟社会救援圈”数字化急救系统已连接82万急救志愿者,成功救助超2万名患者。
未来,AI将继续在精准分诊、自动化病历记录等方面提升效率,但专家强调,AI只能辅助诊断,无法取代真正的临床专家和医生。
AI技术“狂奔”,安全伦理需同步跟进。专家提醒,应关注数据偏见、AI幻觉等风险,保护病人隐私。
科技助残分论坛上,公布了多项科技助残创新案例,包括智能仿生手、折纸软体动力膝关节假肢等,展现了AI在助残方面的巨大潜力。

回顾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AI应用爆发成为共识。未来,AI将如何进一步改变生活,值得期待。同时,需确保技术安全,让更多人共享AI创新成果。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