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小米SU7事故引发关注,汽车厂商过度宣传智能驾驶功能,车主期望过高,导致悲剧发生。智能驾驶技术需理性看待,提高消费者安全意识尤为迫切。行业应探索系统做不到的安全驾驶场景,加强全民科普和安全体验。

小米SU7事故引发关注,这一悲剧是多种偶发性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方面,汽车厂商在广告营销时过度宣传智能驾驶功能,特别是最高配车型,营造了类似于L5级智能驾驶体验,但实际上,小米SU7标准版并未搭载激光雷达,导致夜间无法准确感知静态低暗障碍物或非标准化施工路况。另一方面,车主对智能辅助驾驶能力期望过高。

快思慢想研究院创始院长田丰在《中国经营报》举办的零观汽车特别节目“智驾平权莫忘安全”上表示,智能驾驶技术需理性看待。3月29日晚,一名大学生驾驶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以116km/h速度行驶时,因NOA模式切换路线不及时撞上混凝土护栏,导致三人死亡。

根据国家标准,L5级智能驾驶可实现完全脱眼、脱手,但目前所有应用级别的智能驾驶均未达到L3级,仍需司机全程监控。田丰指出,L2级智能驾驶在复杂环境识别能力有限,恶劣天气下探测距离缩短,且当前车企宣传的L2+、L2++等并未达到L3水平,大部分场景仍依赖人类驾驶。

小米SU7事故数据显示,智能驾驶系统3次提醒未引起驾驶人员重视,接管时仅剩2秒、60-70米距离,低于国家标准。事故后,多地发布警示,呼吁慎用辅助驾驶。田丰强调,智能驾驶加速普及下,提高消费者安全意识尤为迫切,行业应探索系统做不到的安全驾驶场景,并反复提醒人类驾驶者。

他呼吁正视辅助驾驶能力边界,加强全民科普和安全体验。技术再完美,人仍是补充技术的最后一公里,是最有效也是最安全的手段。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