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北交易所发布程序化交易管理细则 强化高频交易监管
AI导读:
沪深北交易所联合发布《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细化业务规则,强化高频交易监管。高频交易被界定并实施差异化收费、强化监控及处罚措施。业内人士认为,该细则直击高频交易核心问题,为资本市场长期稳健发展奠定制度基石。
继去年5月证监会发布《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后,今年4月3日,沪深北交易所联合发布《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业务规则,强化高频交易监管。该《实施细则》将于2025年7月7日正式施行,并预留三个月过渡期。其中,高频交易被界定为“单账户每秒申报或撤单300笔以上,或单日累计2万笔以上”,将实施差异化收费、强化监控及处罚措施。
《实施细则》对《管理规定》中的四类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进行了细化,包括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及短时间大额成交,旨在引导程序化交易投资者降低申报速率、延长订单停留时间、适当分散交易,避免对市场造成冲击。
自2024年4月起,交易所开始试运行上述监控指标。试运行情况显示,触发相关指标的主要是量化私募、券商自营等机构投资者,中小个人投资者基本未受影响。
《实施细则》明确了高频交易的认定标准,并借鉴境外成熟市场经验,结合监管实践及数据测算,对高频交易实施差异化监管,包括额外报告要求、从严管理异常交易行为、差异化收费标准等。
依据《实施细则》,交易所将从督促投资者履行额外报告义务、设置异常交易监管标准、加强交易监管、差异化收费等方面强化高频交易监管,引导高频交易降低交易频率,规范交易行为。
业内人士认为,《实施细则》直击高频交易核心问题,通过多项措施直接压缩高频交易的套利空间,减少其对市场秩序的冲击,为资本市场长期稳健发展奠定制度基石。
西安交大客座教授景川表示,《实施细则》的出台不仅能够有效遏制高频交易引发的市场过度波动,还能倒逼市场主体回归价值投资本质。
随着《实施细则》深入实施,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将发生变化,高频交易者需重新审视交易策略,普通投资者则将受益于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近两年来,资本市场的程序化交易成为监管部门重点关注领域,量化交易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健康化。同时,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的监管力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韩乾期待国内期货交易所也能出台更具体的实施细则,共同推动证券期货市场朝着更加规范、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