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等关税”下,消费电子产业链迎挑战与机遇
AI导读:
4月10日,A股和港股市场双双高开,消费电子产业链强劲反弹,苹果概念股纷纷上涨。美国“对等关税”政策使全球资本市场和产业链陷入不确定,中国产业界形成系统性应对策略。消费电子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正在多路径探索解决方案,供应链多元化成为行业共性策略。苹果面临涨价和双重挑战,消费电子整体需求可能回调。
美国“对等关税”引发的全球博弈还在继续,4月10日全球市场早盘却迎来普涨。
4月10日,A股和港股市场双双高开,消费电子产业链强劲反弹。截至当日收盘,苹果概念股纷纷上涨,其中,歌尔股份涨超9%、蓝思科技涨超8%、立讯精密涨超7%、领益智造涨近5%。同时,工业富联、福立旺及华勤技术涨停,TCL电子涨超25%。
大洋彼岸关税政策的频繁变动,使全球资本市场和产业链陷入不确定的漩涡,并严重透支了美国的信用。面对这一挑战,中国产业界逐渐形成了系统性的应对策略,从全球化布局到多元化供应,不断推演、预备和创新。历经近30年的发展,国内的消费电子产业链已建立了强大的势能,厂商们正积极推进全球化,构建更加稳固的供应链网络。
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在4月9日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中表示:“各国基于自身利益提出制造业回流目标很正常,但美国是否具备相关条件值得深思,这不仅涉及人才、人力及成本,还关乎整个产业链的构成。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领域,如半导体、集成模组等,或许有可能回流;但消费电子产品制造链条长、需快速应变,回流难度极大。”
群智咨询(Sigmaintell)总经理李亚琴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2025年全球经贸格局将迎来关键转折点。美国“对等关税”将成为供应链结构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因素。若亚太地区关税全面上调,全球供应链将加速转移与重组,中小型品牌竞争力将受到削弱,而具备供应链韧性的品牌则将增强竞争力。
供应链如何解题?
消费电子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正在多路径探索解决方案。
在全球产能调配和迁移方面,越南、墨西哥备受瞩目。
王来春谈及应对措施时表示:“立讯精密将密切关注未来关税的落地情况,预计客户会要求将出口美国的产品转移至关税较低的国家,这将带来一定挑战。”
目前,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苹果供应链代表企业已在越南等地布局产能。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不少制造业公司在越南的产能占比已达20%~25%左右,尽管越南工厂更多集中在后端组装环节,但其综合优势依然显著。
王来春认为,消费电子产业链涉及多级材料厂商,良好的产业链生态、物流运输、工艺和人才支持至关重要。目前,越南作为生产制造基地的大环境相对稳定。而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的产业链尚不成熟,转移至此的可能性较小。
立讯精密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海外扩张计划将优先考虑东南亚。谈及新加坡时,王来春表示:“若未来游戏规则按产地关税税率认定部分产品减免税标准,且新加坡关税明显低于其他地方,不排除在新加坡制造部分模组的可能性,但鉴于新加坡地域有限,我们会谨慎考虑。”
多位企业高管透露,墨西哥是此次产能转移的重点,三星、LG、TCL、海信等均在墨西哥设有产能布局。
群智咨询报告指出,在电视市场方面,墨西哥已成为北美的“避风港”。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消费市场,年销量超4000万台,是品牌商布局的重点。墨西哥凭借美墨加协定(USMCA)的零关税优势,已成为北美市场的核心供应枢纽,预计2025年美国电视产能将向墨西哥聚集。
此外,供应链多元化已成为行业的共性策略。李亚琴表示,巴西、土耳其、埃及等地因对美关税仅10%,且具备一定的产业链配套基础以及物流优势,有望成为中低端产能的承接者。
苹果的涨价和挑战
此前,市场担忧关税成本会转嫁给供应链。然而,果链企业多次强调不会承担这部分成本。王来春解释道:“一直以来,按照常规贸易规则,所有硬件制造厂商都不会承担关税、物流、仓储等成本。客户会与供应商合作提升竞争力,并选择更合适的合作伙伴。过往遇到关税问题,客户均未要求供应商承担关税成本。”
因此,更大的压力落在了苹果身上。不少机构预测iPhone或将涨价,甚至有专家预计其价格可能飙升至2.5万元人民币。
摩根士丹利的报告估算,若不采取缓解措施,苹果可能面临每年330亿美元的新增关税成本。但苹果已提前生产iPhone并采购部分元件,预计会要求依赖其订单的元件供应商分担部分关税成本,或提高产品价格,实现全球统一定价。
目前,尚未出现对供应商施压的情况。毛利率较低的供应商难以压价,因此剩余成本可能转嫁给终端客户。
4月10日,苹果股价大涨15.33%,但仍面临双重挑战。
一方面,在关税壁垒下,手机和PC产品的产业链成本均上升。苹果申请关税豁免和产能转移均面临挑战。
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苹果获得关税豁免的概率仅为20%。此次关税实施基于《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案》(IEEPA),未公布产品清单和申请程序,因此苹果需获得总统批准的公司或产品级别豁免,目前看来不太可能。
此外,尽管苹果宣布在美国投资5000亿美元,但几乎所有产品制造仍在国际市场完成。要获得特殊待遇,苹果需在美国做出更实质的直接制造承诺,这不太可能实现。
Counterpoint研究副总裁Neil Shah表示,美国或希望让海外生产变得昂贵,迫使厂商迁回美国。但无巨额补贴和更便宜、熟练的劳动力,这是不可能的。美国制造无成本优势。
根据Counterpoint的分析,智能手机供应链和制造主要集中在中、韩、越等亚洲国家。Apple、Samsung、Google等公司严重依赖这些高度集成、复杂的海外网络。将制造转移至美国不可能一蹴而就,除非有巨额政府补贴和全天候技术劳动力支持。即便如此,由于缺乏成本优势,价格仍将大幅上涨。在通胀压力下,美国消费者将感受到加征关税的智能手机价格冲击。
这意味着,苹果加大美国制造面临重重困难。在中国市场,苹果还需应对中国品牌的挑战。在关税和供应链的复杂冲击下,苹果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今年终端市场需求逐步恢复,手机换机周期延长,若涨价将更难刺激需求。
在种种风波下,消费电子整体需求可能回调。TrendForce集邦咨询指出,在基准情境下,2025年智能手机生产量年增幅度将与前一年持平,笔电ODM出货年增率下修为3%;若关税冲突削弱全球经济表现,智能手机市场产量可能转为年减5%,笔电ODM出货年增率将再缩减至2%。
关税政策的涟漪效应仍在持续扩散,整个消费电子产业正在经历深度重塑——从终端品牌的市场博弈到上游供应链的价值重构,行业竞争格局正在被重新定义。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