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清明假期智驾事故频发引发关注,上海新能源车主坦言对智驾安全焦虑加深。2025年成智驾元年,车企竞争激烈推动高阶智驾普及,但事故频发敲响警钟。行业分析师指出智驾系统非无所不能,需理性使用。车企营销夸大智驾能力,市场宣传混乱需明确责任主体。工信部发布通知规范智驾系统营销宣传,加强安全监管。

本报记者夏治斌石英婧上海报道

整个清明假期,我因近期智驾事故频发,未敢启用智驾功能。3月29日,安徽陵发生的小米SU7车祸,导致三位年轻女孩不幸离世,引发公众对智驾安全的广泛关注。上海新能源车主陶桃(化名)4月7日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坦言,她开的新能源汽车是在2022年购买的,具备L2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但如今对智驾的安全焦虑加深。

自2025年以来,国内已有超过20家主流车企公布智能驾驶战略规划,2025年被公认为“智驾元年”。据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统计,2024年搭载国内L2及以上功能的新车上险量同比增长31.5%,渗透率同比增加10.0%。然而,事故频发为智能驾驶行业敲响警钟。

汽车行业分析师万春雷表示,小米SU7高速车祸虽造成严重后果,但并非小米独有问题,而是共性风险。安全平权才可做到智驾平权,车企在智驾配置上竞争激烈,推动高阶智驾配置普及。

惠誉评级亚太区企业评级董事杨菁称,车企间的智驾竞争将带来消费者教育,淘汰无智驾开发能力或未与主流智驾供应商合作的品牌。上汽通用五菱正式发布灵眸智驾技术矩阵,以安全为最高追求。

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智能架构高级技术官林智桂表示,智驾系统非无所不能,仍有短板,需理性使用。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强调,安全平权是智驾平权的前提。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称,目前高阶智驾属L2+,仍属辅助驾驶,驾驶员若不能及时接管,会发生事故。车企营销中常出现“准L3”“L2.9”等自创概念,万春雷指出,这些概念远未达到真正自动驾驶标准,市场宣传混乱,需明确责任主体。

朱西产认为,车企为卖车而夸大智驾系统能力的问题存在。对于智驾安全,多位专家和用户表达担忧,呼吁完善法规、保险及宣传机制。

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已发布通知,规范智驾系统营销宣传,要求车企上报智驾系统使用情况、事故及风险事件。上汽通用五菱表示,后智驾时代,公司将坚定卖安全、卖体验。

泽平宏观发布的《智能驾驶研究报告:安全是最大的豪华》指出,智能驾驶技术正快速迭代,但法规、保险、商家风险告知及消费者教育等需深化。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