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智能驾驶行业正从技术竞速转向理性沉淀,工信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强化车企软件OTA升级管理,监管升级重塑用户购买决策,推动行业建立更完善的技术标准和验证体系,为智能辅助驾驶长远发展构筑基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易思琳北京报道智能驾驶行业正从技术竞速转向理性沉淀。

  4月16日,工信部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就《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有关产品准入和软件在线升级备案要求,听取汽车生产企业落实情况及建议。

(图片来源:工信部官网)

  会议强调,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避免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早在2月25日,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就联合出台《通知》,规范智能辅助驾驶营销宣传行为,加强汽车产品准入和召回管理。

  同时,《通知》要求强化车企软件OTA升级活动的系统管理,即车企进行OTA升级时需申报、备案,每次升级需充分验证,降低OTA频率,防止安全风险。紧急OTA升级需走召回和停产流程,经市场监管总局审批后方可实施。

  随着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监管框架的完善,行业参与者正迎来新的发展考量。

  2025年年初掀起的“智驾平权”浪潮促使车企将智能辅助驾驶迭代作为核心营销亮点。然而,随着监管环境变化,部分原定在上海车展亮相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及宣传方案需重新调整,个别创新功能的商业化进程也有所延缓。

  监管框架的完善对研发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OTA管理升级为例,新规下的全链路管理意味着企业需在技术验证环节投入更多资源,短期内研发体系压力增加。但阵痛或将推动行业建立更完善的技术标准和验证体系。

  监管升级也在重塑用户购买决策,消费者选购智能辅助驾驶汽车时将更加注重功能实效与安全性,这对部分依赖营销包装的车企带来新挑战。

  长远来看,行业监管规范化将为智能辅助驾驶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方面,严格监管有助于车企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优化性能,增强品牌信誉;另一方面,监管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要求车企充分测试验证、严格履行告知义务等,能减少因宣传误导和功能滥用引发的交通事故。

  监管升级本质上是消费者权益的深度保护。要求车企提供规范宣传和明确功能描述,让消费者了解智能辅助驾驶产品性能和边界,避免误导消费。同时,让用户对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有客观、准确认知,避免因虚假宣传产生过度依赖,降低交通事故风险,保障用户生命和财产安全。

  智能辅助驾驶安全监管升级背后,折射出行业快速发展中的规范需求,特别是部分车企在技术宣传上的激进态度引发监管关注。

  过去一年,汽车市场竞争焦点从价格转向智能化。比亚迪将“高阶智能驾驶”下放至起售价7.99万元的海鸥车型,零跑推出12万元级激光雷达智驾车型,车企在智能辅助驾驶方面竞争激烈。

  技术竞赛演进轨迹清晰:从2023年无图智驾方案竞争,到2024年端到端智能辅助驾驶方案角逐,车企在智能驾驶研发、宣传方面全力投入,“车位到车位”“离车泊入”“代客泊车”等功能热词频现。厂家通过各种渠道塑造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认知。

  部分车企营销策略激进,宣称车型按L3级标准设计,具备未来法规通过即可脱手驾驶潜力。另有企业通过高管演示强调智能辅助驾驶能力,直播演示时尽量做到全程不用人工干预。

  车企过度承诺导致消费者对技术能力认知偏差,将驾驶辅助系统误解为完全自动驾驶。这种认知差异成为道路安全隐患。

  此次监管政策出台,看似为智能辅助驾驶行业按下“减速键”,实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构筑基石。

  规范与创新并非对立,企业不能靠激进宣传换取短期市场优势。智能辅助驾驶要想长远发展,需从野蛮生长走向有序竞争。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