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多家车企发布智能驾驶系统,智能驾驶正迎来爆发,市场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智驾战”。然而,智能驾驶产业也面临责任划分不明确、安全措施缺位等挑战。专家建议加快建设自动驾驶全国性法律体系,设立自动驾驶汽车专属保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多家车企近日纷纷发布智能驾驶系统,比亚迪宣布全系标配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吉利推出“千里浩瀚”智驾系统;长安“北斗天枢2.0”计划未来3年将推出35款数智新汽车。智能驾驶正迎来爆发,各大汽车厂商积极布局,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又面临哪些挑战?

  智驾正爆发

  过去,智驾是高端车型的专属,高速NOA更是高价车型的吸睛配置。如今,随着车企将智驾系统引入更多车型,“智驾平权”成为行业热词,车市竞争也从“价格战”转向“智驾战”。

  清华大学邓志东教授指出,车企加码智驾产品,意味着技术成熟度提升,成本降低,且可量产。L2级别智驾产品得到用户认可,成为汽车销售新动力。

  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驾驶汽车市场规模近万亿元;未来3-5年,中低阶智能驾驶和ADAS市场份额将持续增加,2030年L3及以上级别ADAS渗透率将达35%。

  然而,部分车企宣传智驾系统时夸大其词,导致消费者对驾驶辅助、高阶智驾等定义混淆。中科院欧阳明高院士强调,高阶智驾不等于自动驾驶,厂家应明确告知消费者。

  技术加速发展

  智能驾驶普及得益于产业链快速发展,尤其是智驾企业。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企业纷纷上市。

  小马智行张宁表示,产业需求驱动科技创新,反之,创新也将推动产业升级,包括传统汽车产业升级及传感器、芯片等相关产业升级。

  地平线余凯称,智驾行业拐点已至,拐点到来需领先的算法、足够大的算力及海量数据。

  为应对智驾浪潮,安波福通过规模优势和技术方案降低成本,加速本地化芯片研发,推出不同配置方案。外资车企也积极携手本土智驾公司,满足中国用户需求。

  恪守安全标准

  安全是智能驾驶发展的底线。随着高级自动驾驶普及,驾驶责任主体转移至车辆,ADAS解决方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尤为重要。

  工信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规范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广汽集团承诺,所有安全投入不转嫁用户,技术升级坚守安全底线,构建全域智行安全体系。

  大众汽车集团表示,ADAS解决方案坚持高质量、耐用性及高安全性,确保智驾体验安全可靠。

  文远知行强调,智驾产品安全需充分验证技术可行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加强硬件精度,结合算法,确保系统在各种环境下正确决策。

  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对智能驾驶浪潮,消费者感受各异。有的倾向于亲自驾驶,有的则频繁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期待全自动驾驶。

  新能源汽车车主吕先生表示,智能驾驶减轻驾驶疲劳,提高安全性,希望车企提高复杂路况处理能力。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崔东树表示,智能驾驶普及将行业竞争提升至更高层次,给消费者带来良好驾乘体验。

  然而,智能驾驶产业也面临挑战,如责任划分不明确、安全措施缺位等。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尚待完善,保险产品仍是空白。

  小米集团雷军建议,加快建设自动驾驶全国性法律体系,统一标准体系,为自动驾驶汽车量产提供技术准则。

  业内人士建议,尽快设立自动驾驶汽车专属保险,降低推广门槛,维护各方权益,加强自动驾驶宣传教育,规范用词和适用场景。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