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特朗普政府加征对等关税引发国际资本市场波动,中概股面临不同程度挑战。不同类型中概股挑战各异,大市值企业多已实现港股上市,小市值企业面临困境。赴美上市难度加大,企业需考虑A股、港股上市,分散海外布局,减少对美依赖。

特朗普政府对全球加征对等关税,这一举措引发了国际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尤其是对中概股和赴美上市企业构成了不同程度的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综合采访与调研发现,不同类型的中概股所面临的挑战各具特色。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特别是2022年审计风波后,大批以央国企为主的中概股企业已从美股退市。当前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企业中,不少已实现港股上市,若美股压力增大,可将相关资产转至港股,虽有影响但相对可控。

然而,对于仅在美股上市的小市值中概股企业而言,挑战则更为严峻。由于港股市场更青睐大市值公司,小市值企业转至港股上市难度较大,若美股上市压力骤增,或将面临无其他上市板块可选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正在筹备美股IPO的企业来说,上市难度或将进一步加大,募资规模也可能面临缩水。面对“对等关税”带来的冲击,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多位受访人士,包括投行业务负责人给出了三条建议路径:

① 对于有潜力实现A股、港股上市的中概股企业,应尽快推进A股、港股IPO进程。

② 对于在其他交易所上市难度较大的中概股企业,需做好成为非上市企业的心理准备,若后续面临资金压力等挑战,可考虑被收购。

③ 对于需要海外拓展业务的企业,应分散布局,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若无法避免对美国市场的较大依赖,可借鉴光伏企业,赴美建厂,以最大限度规避关税冲击。

尽管“对等关税”对资本市场造成了冲击,改变了中国企业在美上市的资本环境,给中概股带来了一定压力,但记者综合调研发现,对于多数中概股而言,整体影响相对有限。目前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企业中,不少已实现港股上市,市值较大者多数已实现A+H股双重上市,后续若中概股上市压力增大,可将相关资产转至港股。

不过,对于仅在美上市的小市值公司而言,一旦美股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可能难以找到新的上市板块。港股本身偏向大市值公司,受“对等关税”影响,部分外资对中国企业投资或转向保守,特色不突出的小市值企业转至港股上市难度较大。而在A股IPO节奏持续性调整的当下,A股上市更是希望渺茫。

“小市值中概股企业及其大股东,需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若后续难以维持上市地位,应做好转为非上市企业的准备。”某券商投行资深人士分析道。

对于正在筹划赴美上市的企业来说,关税风暴对其上市进度与募资规模的影响也相对较大。不过,处于不同阶段的赴美上市企业,策略也不尽相同。对于计划启动赴美IPO但尚未有实质性动作的企业,往往选择观望,并更多考虑港股上市的可能性;而对于已经启动IPO进程,尤其是完成备案的企业,则不会轻易放缓上市节奏。

由于赴美上市难度加大,A股IPO节奏持续性调整,大量中国企业正涌向港股。根据Wind数据,截至4月17日,2025年以来完成美股备案的企业仅约10家,鲜有国内知名企业。与之相对,同期完成港交所备案的企业则多达25家,备案受理数据的差距则更为明显。

不过,当大量企业涌向港股,港股的承接力如何值得关注。受对等关税影响,即使在港股,美元资金或对投资中国企业保持谨慎;部分欧洲资金也可能顾及关税因素,转向谨慎。投行人士分析,随着大量企业涌向港股,以及美元资金等投资趋向谨慎,赴港上市企业需要正视两大现象:一是发行难度增大,尤其是特色不鲜明的小市值企业,可能通过上市审核要求,但难以成功发行;二是估值水平或下降,首发融资规模可能缩水。

在关税风暴之下,中国企业的资本路径应如何抉择?投行人士认为,从资本市场角度而言,考虑在A股、港股上市是现实之选。对于有能力冲刺A股IPO的企业,尤其是已具备较强影响力的大市值企业,可以着手准备回归A股;对于仅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企业,应尽快推动港股IPO;对于在A股、港股等其他板块上市难度均较大的中概股企业,则需做好转为非上市企业的心理准备。

此外,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投行人士建议企业从三个方面着手调整:一是早做打算,海外布局分散化,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二是通过到东南亚设厂等方式,进行转口贸易,不过未来可行性尚待观察;三是赴美设厂,尤其是将项目包装到美国上市公司中,在美国企业做持股比例较大的股东,以此最大限度规避关税壁垒。

某券商投行资深人士指出,光伏产业是布局较早、此番受对等关税冲击相对较小者,值得其他行业企业借鉴。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