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正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各环节已聚集众多企业加速商业化。然而,系统架构非一致性、解决方案泛化能力不足等挑战制约大规模商业化进程。同时,大规模落地还面临功能完善和成本控制等问题。

  “具身智能、空间智能以及人形机器人都处于起步阶段,相当于从原来的实验室研究进入了产业阶段,但距离落地应用还需要经历技术快速发展的高峰期,因为产业的力量远大于高校的研究力量。落地涉及诸多因素,无论是人形机器人还是具身智能,都需要打造一个生态系统,也需要资本的耐心投入。”近日,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兼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熊蓉在接受财联社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提到了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未来发展。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使得今年以来话题度颇高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财联社记者从业内获悉,全球45%的人形机器人来自中国,目前国内多家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均已开启量产计划,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然而,系统架构的非一致性、解决方案的泛化能力不足、场景适配的复杂性等挑战,正在制约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行业大规模商业化的进程,为此,产业链多个环节纷纷“出招”。

  产业链瞄准商业化加速

  据财联社记者观察,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芯片、传感器、灵巧手、关节模块等)、机器人本体、终端(汽车、3C电子等)在内的产业链各环节已聚集了众多企业,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

  芯片环节,财联社记者最新从英特尔方面获悉,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当下普遍采取大小脑双系统的主流算力方案。长远来看,大小脑融合将是趋势,这将对人形机器人的算力提升和商业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英特尔的具身智能大小脑融合方案涵盖了异构计算平台、软件开发套件以及与工控主板供应商信步科技打造的具身智能硬件开发平台。这一方案将CPU与GPU/NPU集成于一块主板,峰值算力达96TOPS,为人形机器人的算力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过,双系统方案也存在硬件成本较高、功耗与尺寸优化空间有限、网络通信不可控延迟等挑战。此外,单系统方案能够显著降低软件研发、测试、优化与部署的整个开发成本,因此也在考虑之中。

  而在本体环节,多家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均已开启量产计划。智平方等公司已发布新一代通用智能机器人,并宣布了阶段性商业化目标。集邦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已有11家主流本体厂商在去年开启量产计划,其中6家厂商对今年量产规划超过千台。

  针对与本体厂商合作,英特尔中国客户端事业部技术支持总监表示,整个行业量产部署的节奏在明显加快,资源投入也在加强。预计最早在下半年会有更多合作成果展示。

  大规模落地仍存诸多挑战

  受益于政策推动、供应链完善、市场需求蓬勃,全球45%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来自中国。集邦咨询预计,今年中国市场人形机器人本体产值将超过45亿元。

  从A股产业链布局看,沪市科创板和深市已有众多上市公司布局具身智能产业链,形成了全产业链布局。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计,203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接近1400亿元。

  然而,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大规模落地仍存在诸多挑战。叶志辉坦言,单纯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今年出货量可能不会很大。随着资本和技术不断投入,将会涌现出更多应用,但真正进入具体场景解决实际问题,各方仍在探索中。

  熊蓉还提出,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但也是最大需求者和最大挑战。大规模落地主要取决于功能是否完善、成本是否能够得到市场广泛接受。同时,人形机器人的标准制定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制定更为严格的安全标准。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