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车展上,汽车公司低调宣传智能驾驶技术,“自动驾驶”表述鲜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驾驶辅助”。监管层会议要求企业规范宣传,强调安全。安全成为车展高频词汇,汽车行业开始回归理性,重视安全。

4月23日,上海车展盛大开幕,吸引了超百款新车亮相,140余场发布会接连上演,堪称车圈的年度盛宴。然而,本应在这个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汽车公司,在本届车展上却显得“谨慎”许多。与去年的北京车展和广州车展相比,汽车公司此次并未大肆宣扬自家的智能驾驶技术,而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低调宣传。

今年的上海车展上,“自动驾驶”这一表述鲜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驾驶辅助”。比亚迪将其天神之眼系统从“高阶智能驾驶”更名为“驾驶辅助”,“代客泊车”也变成了“下车泊入”;华为推出的新一代高阶智能驾驶系统ADS 4也在名称中加入了“辅助”二字。小米汽车在风波之后变得低调,展台宣传视频中智驾的比重明显减少;长城汽车魏建军则表示,智能驾驶宣传过于夸张,不敢轻易提及。

这一转变源于车展前一周监管层的一次会议。4月16日,工信部组织主要汽车生产企业开会,近60名代表参会。会议明确要求企业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随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共同发出倡议,呼吁汽车公司规范驾驶辅助系统的宣传与应用,切实履行告知义务。倡议发出后,长安汽车、东风汽车等企业表示高度认同并积极响应。因此,在上海车展前夕,多家汽车公司紧急调整宣传策略,避免使用“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等表述,转而采用“辅助驾驶”等词汇。“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以往常见的宣传词汇也在本届车展上集体消失。

智能驾驶宣传风向的转变源于汽车公司此前的花式营销。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成为影响购车决策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宣传标准,浮夸的宣传导致消费者对车辆真正的智能驾驶能力产生模糊认识。这导致了司机在开启智能驾驶时忽视安全,甚至发生危险驾驶的情况。

资深汽车分析师张君毅指出,智能驾驶宣传的导向管理只是开始,制定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才是解决乱象的根本。此外,事故权责不清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海车展上的一位媒体同行透露,小米汽车的风波虽然尚未定论,但可以说是这次智能驾驶“减速”的导火索。即便没有这次事故,未来也可能会有其他事故成为导火索。汽车行业近年来向互联网流量靠拢而变得浮夸,但它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安全而严肃的行业。

监管的介入对行业发展而言并非坏事。对于有真正技术的公司来说,这反而是展现优势的机会。在本届上海车展上,一些公司通过主动承担责任来展示对自家智能驾驶技术的自信。广汽集团执委会委员吴坚在发布会后的专访中表示,只要公布了L3有条件自动驾驶、L4高度自动驾驶等级的产品,广汽将负责到底,且在产品屏幕上绝不出现免责条款。

安全成为上海车展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吉利在20分钟的发布会中连续提及安全61次。李书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安全是造车的第一优先级,要把安全落到实处需要打基础、练内功。余承东的口头禅也从“遥遥领先”变成了“安全是最大的豪华”。在华为乾崑智驾的展台,工作人员在介绍智能驾驶时一直强调日常驾车体验智能驾驶功能时务必注意行车安全。广汽则在发布会上表示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底线,一切技术升级绝不妥协安全底线。小鹏汽车则宣布将开启行业首个“AI智能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以此全面提升用户对AI智能辅助驾驶的安全意识。

“安全冗余”、“场景优化”、“渐进式路线”成为车展新的高频词汇。在汽车行业全面智能化的当下,汽车越来越像手机一样的电子产品。但不同的是,汽车承载着生命安全。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容易忽视这一最重要的基础。安全是基础,智能化是发展的目标,两者并不冲突,都是为了给用户带来美好的智能出行生活。

资深汽车分析师梅松林表示,近年来电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迅速,但安全却被弱化。因为在这方面的投入不是显而易见,无法直接带来销量增长。特别是价格战的影响下,汽车公司在安全质量上的投入全凭自觉。行业的信任经不起几次事故,监管部门的介入并非坏事。这次车展是一个新的起点,汽车行业喧嚣过后开始回归理性。警钟过后,汽车公司和消费者都应冷静下来重新审视汽车产品本身。近年来汽车行业内卷式的竞争和销量至上的生存困境让汽车公司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安全的重要性,这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消费者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也逐渐降低了安全意识。这次风向的变化希望可以让汽车行业回归到务实求真的健康状态。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