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赛场,工业领域成为重点讨论方向。硬件性能、软件数据等方面需突破,电池续航和工作效率是关键。工业与巡检场景展现出应用潜力,未来人形机器人将致力于解决续航和智能化问题,提升安全性,实现更好的人机交互和应用场景落地。

  科创板日报》4月28日讯(记者陈美)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赛场”后,如何更深度地挖掘其应用场景,备受瞩目。股市热点中,科技领域的这一新动向尤为引人关注。

  近日,在人形机器人百人会会议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无站)上,《科创板日报》注意到,工业领域成为重点讨论方向。天奇自动化董事长黄斌认为,工业是人形机器人最重要的应用方向之一,但硬件性能、软件数据、成本等方面仍需突破。

  乐聚机器人董事长冷晓琨也表达了相似观点。他指出,在汽车生产厂等工厂环境中,存在大量复杂、需要泛化能力的岗位,这些岗位难以由自动化设备替代,且招聘困难,人形机器人成为解决方案。

  电池续航能力亟待提升,工业与巡检场景前景广阔

  作为制造业资深企业,天奇自动化董事长黄斌进一步指出,随着劳动力结构变化,00后对产线工作兴趣降低,制造业中重复性、繁重及危险岗位亟需机器人替代。

  “特别是汽车制造领域,总装环节中80%的蓝领工人从事拧螺丝、装车门等工作。由于场景复杂性和非标准化,传统机械臂难以胜任,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

  然而,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不容忽视。人形机器人硬件性能尚未达标。“以续航能力为例,双足机器人连续工作时间通常不超过2小时,轮式机器人可达6-8小时,需新电池技术或换电方案来突破;工作效率方面,经工厂实测,机器人执行简单动作效率仅为人工的30%-50%,需通过持续训练提高。”

  同时,软件数据存在缺失。黄斌谈到,行业发展迅速,针对机器人实际工作场景的有效数据严重不足。为此,天奇自动化计划在无锡建立数据采集中心,针对汽车制造及产业链、半导体、医药等优势产业,进行场景复刻和数据采集,训练垂类模型,打造机器人岗前培训中心。

  巡检等轻体力领域也展现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潜力。上海卓益得机器人创始人陈清都表示,重体力人形机器人落地需解决续航、安全性等问题,卓益得专注于轻体力领域。

  “技术上,可利用成熟的汽车定位导航与机器人低速无人驾驶技术,在园区、学校、码头、社区、边境等场所执行巡检任务。若机器人具备双臂及搬运能力,未来在搬运领域也将有应用潜力。”

  会后,陈清都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参加两场比赛后,产品获市场关注,收获数十台订单。曝光度提升的同时,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关注。“目前,我们正与多家投资机构接洽,寻求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

  “未来,人形机器人将致力于解决续航和智能化问题,提升安全性,实现更好的人机交互和应用场景落地。”陈清都进一步谈到。

  人形机器人发展需经历三个阶段

  在探讨应用场景和挑战后,人形机器人的长远发展路径同样引人关注。乐聚机器人董事长冷晓琨将人形机器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侧重科研。截至今年,乐聚机器人业务仍以科研为主,科研相关销量占比约一半。人形机器人和早期工业机器人技术不成熟时,需在高校、科研平台进一步打磨优化。

  “过去七八年,公司与国内大部分人形机器人研究高校开展深度合作,今年将继续这一模式。”

  第二阶段开拓工业与商业应用。尽管有人质疑人形机器人成本高、效率低,但在工厂尤其是汽车生产厂中,仍存在大量复杂、需泛化能力且自动化设备无法替代的岗位,人形机器人成为解决方案。

  结合当前技术水平,搬箱子、分拣等场景已可落地。人形机器人与自动化设备协同下,市场规模预计可达10万-20万台,支撑整机厂商发展。考虑到实际应用场景,仅1.5米以上人形机器人具备广泛应用价值,预计今年销量约5000台。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看,这一数量虽不大,但人形机器人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为厂家带来收入,更在于通过进入轻泛化场景,促进技术磨合与成熟,为进入家庭和生活场景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迈向产业化。从技术角度看,未来3到5年,人形机器人在单一应用场景中完成任务和交互基本可行。但大规模产业化面临伦理、安全、政策等问题,预计需至少10年。

  基于上述规划,冷晓琨认为,产业发展周期中,中间5到10年需借助工业场景和轻交互商业场景维持发展。同时,工业领域中,打螺丝等对精度要求高的工作更适合机械臂或高精度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应聚焦于解决稍具泛化性且目前仅人类能完成的工作。

  最后,中电海康无锡科技副总经理朱兆魁认为,机器人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需给予发展时间。他建议企业借鉴复杂问题拆解思路,专注于细分场景,打造“小而深”的“深井企业”,深入了解场景需求,研发专用工具机器人,支持通用人形机器人。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