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创新引领未来,AI青年才俊齐聚徐汇
AI导读:
上海徐汇区成为科技创新高地,吸引众多青年人工智能人才。智元、星纪魅族等企业展现创新实力,徐汇区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助力青年人才成长。上海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贯通式AI人才,推动产业发展。
彭志辉在互联网上是一名拥有百万粉丝的B站UP主。因为热爱发明创造,他受到了大企业的青睐。17岁时,他便进入华为上海支部AI研究所,成为一名技术研究人员。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重要篇章。
2023年,他创办智元,正式踏上上海创业之旅。成立不到两年,智元机器人就实现了量产,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下线,创造了行业新纪录。
202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上海徐汇区的“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在当天的活动中,作为上海智元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CTO,彭志辉向总书记一行展示了多款机器人及相关算法。
彭志辉汇报道:“人形机器人是未来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最有希望的物理形态,也是这两年国际科技竞争的热点。智元机器人通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创新,为机器人赋予了‘大脑’,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自立自强,还推动了零部件产业链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彭志辉等科技创业者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行业新星。
数据显示,全国三分之一的青年人工智能人才汇聚上海,年轻人才正扛起上海AI创新的“大旗”。
在智元青年团队的努力下,智元机器人拥有了更智慧的“大脑”,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还带动了产业链能力的提升,实现了从实验室手工生产到工厂规模化量产的跨越,整体降本提效成果显著。
以关节技术为例,关节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运动性能。与两年前相比,其峰值性能提升了一倍,国产化率达到100%;灵巧手也从11个自由度提升到20个自由度,能够模仿人手的高级运动功能,具备初步感知能力。
当天的调研中,总书记还关注了一家AR眼镜研发企业——星纪魅族。总书记体验了该企业研发的StarVViewAR智能眼镜。
该企业回应称,该型号眼镜是其在XR领域推出的重要产品之一,技术参数处于行业前列。
与智元一样,这款尖端产品的研发同样由一支青年团队完成。
星纪魅族副总裁曾洋透露,目前星纪魅族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70%,其中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数占比近30%,研发人员平均年龄为32岁。在上海负责智能眼镜设备的XR团队,其研发人员占比超过80%,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数占比超过40%,XR研发人员平均年龄为35岁。
这支年轻团队承担了企业最核心的研发任务。
曾洋表示,星纪魅族XR研发团队成员普遍具备“AI技术+XR产业”复合背景,能够快速跟进和响应XR/AI行业趋势,持续积累新材料应用和轻薄设计方案,实现了行业最轻薄的产品设计。团队还具备光机设计、波导开发、AA校准、光学调教等端到端光学设计能力,光学体验(如彩虹纹、清晰度、重影、镜片面积等)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此外,团队还建设了基于AR眼镜的云网边端AIOS,实现了主流大模型和自研大模型的云端接入及多模态应用,初步构建了灵活定制的应用开放平台和端侧生态开放平台。
作为一家科创型企业,星纪魅族汇聚了大量行业优秀人才,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及互联网大厂的加入。年轻人才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在企业的培养体系中能够快速成长,独当一面。
不仅是智元和星纪魅族,上海还聚集了商汤、字节等优秀企业,为青年人才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同时,为了让这些创业人才能够安心留下,上海市也通过相关政策展现了“揽才”的决心。
以徐汇区为例,早在2017年,徐汇就发布了《徐汇区光启人才行动计划(2017—2020)》,是上海区级层面最早出台的品牌人才计划之一。2022年,徐汇在20条区级人才政策的基础上,修订整合为“光启人才行动计划10条”,包括大力引进世界顶尖人才、吸引集聚领军骨干人才、拓宽社会化引才渠道、加快培育重点产业人才、统筹培养城市治理人才等内容。目前,徐汇区新一轮人才行动计划正在制订中。
自2022年以来,徐汇区针对新引进的世界顶尖人才,资金支持额度从500万元提升至1000万元,区级人才奖励标准也从前一轮的最高15万元提升到50万元。2023年10月,在徐汇区科技创新推进大会上,AI人才全球招募计划正式发布,涵盖4个方面10条政策举措,该计划将提供最高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徐汇区还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涵盖了青年人才的“医食住用行”等刚需。
对于这些扶持政策,无问芯穹创始人夏立雪深有感触:“上海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以及人才支持等政策,综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加速了我们的成长。”
成立不到两年,无问芯穹已经以核心技术接入了10余种芯片,实现了自主算力的高效利用,服务了全国20余省市,同时融资近10亿元,人员团队也壮大到200多人,完成了传统企业5到8年的成长轨迹,以火箭般的速度跻身准独角兽企业行列。如今,无问芯穹正式员工的平均年龄仅为32岁。
曾洋亦有同感:“近年来,上海在人才落户、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方面不断更新,以‘政策引力’破解年轻人才的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上海高校也在为人工智能等面向未来的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上海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并结合数学基础和学科交叉,培养贯通式AI人才。此外,上海高校还推动“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模式,构建具有国际顶尖理论水平和产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比如,上海交通大学ACM班被誉为“人工智能黄埔军校”,通过引入现实场景让学生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
另外,上海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实训基地以及人才培养基地,将业界经验和案例融入教学中,实现人才的定向输送。
数据显示,仅上海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每年就可向社会输送约4万名青年人才。如果将跨学科人才也纳入其中,这一数据将更为可观。
上海不仅立足国内揽才,还将手伸向海外。近年来,上海“启明星计划”和“浦江人才”计划持续升级,用更多的资金支持科技人才,并为他们搭建交流合作、协同创新平台,吸引天下英才。
人工智能是智慧密集型产业,人才是其突破发展的基石。
擎朗智能算法资深工程师望金山博士表示:“上海的AI产业和头部企业众多,能提供大量高价值的职位。这对年轻人来说非常适合,有助于拓宽视野、提升自我。同时,上海的薪资水平在国内也相对较高,有能力的年轻人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此外,人才落户、人才补贴等政策对刚毕业的AI人才来说也非常有吸引力。在上海,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有利于职业发展;上海更加国际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擎朗团队的氛围很有活力,适合年轻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目前,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青年项目数,上海在全国领先。其中,3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占比超过40%。截至2024年,上海启明星项目已连续实施34年,累计资助了3500余位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走出了25位两院院士,入选国家杰青和国家优青的上海青年科技人才超过500位。
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只是上海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其他科技密集型产业也正在成为年轻人奋斗的舞台。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