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在算力、算法和数据三大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通过政策推动“人工智能+”战略,多款大模型产品发布,赋能科研及多个行业,助力上海建成科技创新高地。

人工智能的发展依赖于算力、算法和数据三大核心要素。如果把人工智能比作火箭,算力则是其强大的引擎,算法如同精确的导航系统,而数据则是不可或缺的燃料。近年来,上海在这三大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推出《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战略,使大模型等研发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同样展现出巨大价值。2023年1月,《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封面论文指出,尽管全球科研论文和专利数量持续增长,其实际影响力却有所下降。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周伯文分析,这并非科学家能力下降,而是学科体系日益完善,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为科学革命提供了新工具。

推动国产算力和数据发展

无问芯穹是向习近平总书记重点汇报的企业之一,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推动成立,团队成员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顶尖学府和机构。与常规人工智能企业不同,无问芯穹专注于算力领域,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算力成本,实现普惠AI。

面对国际主流芯片品牌市占率居高不下、国产算力生态互不相通等问题,无问芯穹在市、区政府的支持下,构建了“异构云”,实现了多种大模型算法在异构芯片上的高效协同部署和运行,降低了对单一国际芯片品牌的依赖。同时,无问芯穹还突破了6种不同品牌芯片间的交叉混合训练,算力利用率高达97.6%,支持大规模大模型训练。

入驻“模速空间”的无问芯穹公司

在数据方面,政府的推动作用同样显著。去年3月,全国首家人工智能语料公司库帕思在上海成立,旨在为大模型公司提供高质量的语料标注加工服务。

去年7月,库帕思携手生态伙伴发布了一批大模型语料成果,包括语料运营平台1.0和首批十大高质量语料产品等,加速了大模型在医疗健康、城市交通、消费零售、金融等重点行业的发展。

多款大模型产品发布

在算力和数据的支撑下,上海企业已开发出多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模型产品。例如,商汤今年4月发布的“日日新V6”大模型体系,在推理、数理、全局记忆等方面拥有显著优势,多模态推理能力领先国内,数据分析能力超越GPT-4。

商汤发布“日日新V6”大模型体系。

同样在今年4月,稀宇极智开发的MiniMax国产大模型被纳入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其基础语言大模型和视觉多模态大模型均表现出卓越性能。

此外,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也发布了多项大模型成果,包括“书生”大模型的版本升级和通用多模态大模型“书生·万象”3.0的升级与开源。

“人工智能+”赋能科研

高质量的基座大模型为上海推进“人工智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人工智能+科学”领域,AI for Science已成为科学界的共识。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提出走“通专融合”道路,旨在通过人工智能解决重大科学问题。

为此,实验室启动了“AI4S攀登者行动计划”,旨在打造科学工作者和AI工作者协同攻关的新模式。该计划已吸引了全球500多家科研机构的申请,多个项目已进入研究阶段。

晶泰科技研发的智能自主实验平台在“模速空间”展示。孟雨涵摄

晶泰科技在“人工智能+医药”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其开发的高精度算法提高了药物研发成功率,并在全球知名物质结构预测大赛中夺得冠军。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创新产品、场景和应用的不断涌现,上海将加速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