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产重估:科技突破与地缘格局推动估值重构
AI导读:
在当前全球局势动荡中,中国凭借完整产业链与内需市场展现强大韧性。中金公司分析师指出,科技突破与地缘格局变化正推动中国资产估值体系重构,A股和港股具备投资吸引力。中国资产重估过程中,尽管存在外部不确定性,但政策应对积极,下半年A股表现或优于上半年。
编者按:在当前全球局势动荡中,地缘冲突频发,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美国近期推出的“对等关税”政策,实质是贸易单边主义,严重冲击国际经贸秩序,给全球经济蒙上阴影。
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与庞大的内需市场,采取强硬反制措施。当前,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潜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政策层面大力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持续为市场注入活力。
在此背景下,如何把握中国资产重估带来的重大投资机遇?证券时报特推出“中国资产重估”专栏,记者深入访谈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负责人、研究专家、投行领军人物和高科技企业负责人,剖析重估逻辑,为投资者提供实效性与前瞻性的参考视角。
“今年的宏观背景可概括为‘外部有风险,内部有应对’。”近日,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国内策略分析师李求索在接受专访时指出,科技突破与地缘格局变化正推动中国资产估值体系重构。
李求索强调,尽管外部不确定性短期内扰动市场,但中国资产具备多重利好条件。他认为,当前中国资产机会大于风险,预期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兴趣将逐步提升。同时,他认为下半年A股表现或优于上半年。
以下是采访实录:
中国资产机会大于风险
记者:美国“对等关税”政策下,中国资产重估叙事有何变化?
李求索:我认为中国资产重估仍在继续。近期美国“对等关税”引发全球资产波动,但中国资产表现更稳,明显优于美国。这源于中国当前具备较多有利条件,推动资产重估。
记者:如何理解中国资产重估的本质?
李求索:中国资产重估的核心在于科技突破与地缘格局变化推动估值体系重构,以AI技术为催化剂,叠加全球资本再配置趋势,形成“叙事驱动+基本面支撑”的逻辑。
科技层面,Deepseek技术演进意味着中国可打破美国技术垄断,市场重新评估中国科技企业的创新潜力与全球竞争力。产业角度看,中国资产重估仍处于早期阶段。
地缘层面,美国“对等关税”背景下,逆全球化持续,资产价格已初步反映未来可能结果。中国资产受影响较小。
市场估值层面,A股和港股当前估值较低。以沪深300指数为例,动态市盈率不超过11倍,处于历史均值以下,具有投资吸引力。与美股相比,美股估值偏高,意味着投资者对美股可能过于乐观。沪深300股息率水平约为3.5%,股债相对吸引力处历史高位。因此,中国资产重估具备较好条件。
记者:中国资产重估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扰动因素?
李求索: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是扰动因素之一。今年宏观背景可概括为“外部有风险,内部有应对”。外部不确定性何时转变为确定性,将带动资产价格变化。中国资产机会大于风险。政策取向已转变,面对外部不确定性,政策应对或提升。短期内政策支持重要。中期看中国科技创新能否在国际竞争层面突破。从当前技术演进及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看,有较大发展空间。
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兴趣将提升
记者:中国资产重估对A股和港股估值水平和结构有何影响?
李求索:A股和港股估值整体较低,但两市场实际表现中会产生分化。港股受科技叙事影响更大,可能因产业趋势驱动整体指数快速上行;A股受政策和宏观因素影响更深,未来指数表现取决于政策提振、宏观数据改善及企业盈利好转。
记者:配置中国资产的核心逻辑可能有哪些变化?
李求索:我们提出新老经济理论。老经济领域,如金融、地产等周期类行业和泛消费领域在A股和港股估值被低估。新经济领域估值偏高,但应从动态视角看,估值是否合理取决于对未来预期。科技企业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中国土壤能培育出优秀成长性企业。我们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衡量估值,A股很多科技类公司处于成长期,用市销率、市盈率增长比或许更合理。
记者:您看好哪些产业赛道?
李求索:成长型行业分为三类:科技类(计算机、电子通信、传媒)、制造类(新能源产业链、高端制造、军工)、消费和成长属性共存板块(医药)。科技成长领域景气度高,是中长期较好方向。制造业逻辑与科技成长不完全一致,若供需层面有边际变化,可对新能源、绿色发展领域给予中长期期待。医药主要看消费和成长性的结合,创新药、智慧医疗等应会取得长足发展。
记者:外资态度如何?很多外资在增配中国,但一些主动型长线外资仍在观望。您怎么看待中国资产对全球资金的吸引力?
李求索:外资投资A股主要通过QFII和RQFII、沪深港通。目前外资在A股持有市值约3万亿元,沪深港通占约2万亿元。过去这些年,外资进入A股规模不断提升,即使外部风险大或中国资产波动时,外资仍呈现净买入趋势。我们认为这个趋势将延续,科技叙事、地缘叙事及估值优势吸引外资。国家推进资本市场双向高水平开放,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兴趣将提升。港股海外投资者占比高,中国资产重估在港股体现更明显,海外投资者对港股兴趣持续提升。
A股下半年表现或优于上半年
记者:年初以来南向资金不断涌入港股,未来会否继续保持这种热情?
李求索:南向资金对港股兴趣在提升。过去四年,南向资金每年净买入规模很大,2024年全年7440亿元,2025年初至今已达5742亿元。预计未来南向资金对港股保持净买入趋势,港股估值相对A股有吸引力,且受益于中国AI技术突破,科技成长板块吸引投资者。港股股息率比A股高近2个百分点,高股息偏好投资者倾向配置港股。南向资金在港股成交和持有市值占比不断抬升,已超30%,抢夺定价权趋势明显。
记者:科技板块在经历上涨又回调后,现在还“拥挤”吗?
李求索:当前节点,科技成长领域仍可配置。投资者对科技成长感兴趣,随着DeepSeek技术突破,关注度进一步抬升。短期交易拥挤及估值风险已释放,科技成长风格具备吸引力。
记者:最近外围环境变化大,投资者需注意什么?
李求索:外部波动短期内影响资产价格,但中国资产具备有利条件:地缘叙事、科技叙事、中美估值差异及积极政策应对。政策非常积极,A股和港股下行风险有限。可考虑结构性配置,包括红利资产、科技成长等。不确定性转变为确定性后,可对指数层面表现更积极。从整体环境看,A股下半年表现或优于上半年。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