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一带一路”走出去新进展与全球高铁市场竞争
AI导读:
中国铁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积极走出国门,中泰、中越、中吉乌铁路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全球高铁市场空间有限,中国铁路企业在海外面临强劲竞争。中国中车等企业不断探索发力,争取在有限市场空间内取得更大突破。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内容,中国铁路正积极走出国门,经历着新的变革,为沿线国家带来新发展机遇,深化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战略互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日,中泰铁路、中越铁路、中吉乌铁路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彰显了中国铁路坚定走出去的步伐和决心。
从坦赞铁路开始,中国铁路出海之路历经坎坷,但战略和心态不断调整。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项目展示了中国铁路在海外的影响力。当前,泛亚铁路、中亚铁路、欧亚铁路成为走出去的重点,中国铁路企业心态也从急于求成转为稳扎稳打。
海外项目历经波折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坦赞铁路为代表,中国开始铁路海外项目建设,当时多为政治色彩浓厚的援建项目。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10年以来,中国高铁凭借性价比和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然而,海外项目复杂多变,治安情况参差不齐,时刻威胁工程进度和质量。例如,雅万高铁工程建设中盗窃案件频发,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和作业安全。
真正的难点在于企业如何走出去。高铁走出去历经伊朗高铁、中泰大米换高铁、墨西哥高铁、印尼雅万高铁等项目,均充满坎坷。
中泰铁路合作也是一波三折,历经政局变动和融资问题,直到中老铁路全线开工后,泰国政府才决定启动“曼谷—呵叻”高铁项目。
美国西部快线项目被视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最大挫折。该项目于2015年立项,被列为中铁总2016年力推的海外高铁项目之一,但随后被美国西部快线公司单方面终止。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赵卫华表示,铁路项目受国际政治局势、项目所在国国内政局等因素影响大,一些国家通过更改要求和规则来索要更多优惠。
中国中车人士表示,高铁走出去的难点不在于知识产权或列车安全性、稳定性,而在于政府要素、社会要素、历史人文要素。
中国铁路技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方心态也在变化,从着急到稳扎稳打。同时,综合国力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推动泛亚、中亚、欧亚铁路建设
泰国位于中南半岛核心位置,是东南亚交通要冲,中泰铁路成为泛亚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泰《联合声明》提出加快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建设,尽快确定二期合作模式。
越南第十五届国会第九次特别会议通过了老街—河内—海防铁路项目投资政策决议,该项目是中越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2025年年底开工,2030年年底竣工。
2024年年底,中吉乌铁路项目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该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表示,泰国、越南等国对与中国的铁路合作表现出积极态度,主要得益于中老铁路的示范效应。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数据显示,2024年中老铁路客货运输强劲增长,累计发送旅客1911万人次,运输货物1964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5%和10.5%。
泛亚铁路、中亚铁路、欧亚铁路的建设有助于改变中国对外贸易对海运的依赖,拓展与欧洲和非洲内陆国家的经贸合作。
铁路出海的重点应集中在周边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和中亚区域。中国企业在东南亚、中亚、非洲的铁路合作最有可能取得突破。
有限空间与强劲对手
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最长、运营时速最高、在建规模最大,但全球高铁市场并不大。中国高铁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去成功案例仅有雅万高铁。
全球能修建且有必要修建高铁的国家毕竟是少数,且高铁建设对资金、人口密度要求高,能否实现盈亏平衡甚至盈利是最大挑战。
全球铁路行业市场规模在2023年首次超过2000亿欧元,其中中国规模最大,接近400亿欧元。相比之下,高铁市场容量仅220亿欧元左右。
当前全球高铁核心市场仍在欧洲,中国企业欲在欧洲施展高铁技术难度增加。但相信未来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案例会越来越多。
中国中车是中国唯一提供轨道交通整车装备的企业,深度参与所有中国铁路走出去项目。面对欧美和日本国际轨道交通企业的竞争压力,中国中车不断探索发力。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