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沪滇协作即将迎来30周年,大理州与上海浦东新区、奉贤区协作成果亮眼,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17亿元,带动就业超2万人次。大理依托100%绿电资源,吸引上海企业投资布局,成为投资新热点。

 科创板日报》5月4日电 (记者毛明江)自1996 年国家层面确定上海市对口帮扶云南省,沪滇协作即将迎来30周年里程碑。上海与云南的对口协作,不断探索“山海协作”新路径,其中,上海市浦东新区、奉贤区与大理州的协作尤为亮眼。2021年至今,沪滇协作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17亿元,落地企业65家,共建产业园11个,带动就业超2万人次,成为东西部协作的典范。

近日,《科创板日报》记者深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专访了大理州州长陈真永,就沪滇协作的实践与成果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下是访谈实录:

《科创板日报》:在沪滇协作中,大理州如何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具体实践?上海在财政帮扶上做了哪些工作,对大理巩固脱贫、推进乡村振兴有何关键作用?

陈真永:大理州以沪滇协作为抓手,积极落实国家战略。自2021年以来,上海累计注入财政帮扶资金17.507亿元,推动65家沪企落地。上海的技术、市场拓展与管理输出,助力大理构建起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

我们坚持构建“党政同责、四级联动”体系,形成州、县、乡、村四级协同推进的格局。一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引导沪企与本地资源融合,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7.46%,近八成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已成功化解风险,巩固了脱贫成果,推动了乡村振兴。

《科创板日报》:沪滇共建的11个产业园及“绿电+制造”模式如何体现产业互补性?上海如何助力大理打造产业高地?

陈真永:沪滇协作构建起“优势互补、双向奔赴”的格局。大理11个产业园蓬勃发展,如弥渡县长坡岭健康数字产业园,引入上海第三方团队,注入6200万元帮扶资金,落地28个重点项目。通过“奉贤企业+弥渡资源”等模式,实现从荒坡地到产业高地的转变。

在新能源领域,上海先进技术、成熟市场与大理清洁能源深度融合,创新“绿电+先进制造”生态。上海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大理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助力大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创板日报》:65家企业选择落地大理,投资超8亿元。大理在优化营商环境、承接产业转移上有何优势?

陈真永:大理具备绿色能源、区位枢纽、服务品质、生态禀赋等多方面优势。绿电成本契合国家“双碳”战略,吸引上海企业布局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大理位于中国-东南亚-南亚经济走廊关键节点,交通发达,便于企业开拓市场。

我们秉持“店小二”精神,创新服务机制,打造高效、透明政务生态。苍山洱海的生态环境吸引高端人才,助力企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此外,大理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产业升级提供条件,人力资源保障体系为企业提供优良人力支持。

在绿色低碳趋势下,大理绿电资源与上海技术、资金深度融合,正崛起新能源、绿色制造产业链,打造绿色低碳产业标杆。

《科创板日报》:沪滇互派干部、人才超500人,大理选派300名人才赴沪学习。这种“双向赋能”模式如何提升本土人才能力?上海“组团式帮扶”对大理公共服务有何助益?

陈真永:沪滇两地通过“双向赋能”机制,互派人才超500人次,其中大理选派300名骨干赴沪学习。上海援滇干部和专家团队通过结对帮扶等模式,培育本土人才。大理选派人才学习前沿技术,归来后提升本地医疗、教育质量。

上海“组团式帮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学校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构建东西部资源共享、经验互通的长效机制。

《科创板日报》:结合“双碳”目标和云南战略,大理如何依托绿电资源与上海深化协作?滇沪共建的基础设施将如何打开新格局?

陈真永:大理与上海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展开多领域协作。双方共建绿色能源基地,构建多能互补体系,助力全国“双碳”目标。深化绿色制造合作,培育高端产业链。在数字经济领域,依托绿电优势,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滇沪共建的祥云国家物流枢纽优化物流网络,强化产业联动。中缅通道畅通,助力大理发展跨境物流、电商产业,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科创板日报》:长三角企业希望了解大理、投资大理。你想对有意投资的企业说什么?

陈真永:大理有通往南亚和东南亚的通道,有空间、物流、电力等资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理州有100%绿电,可再生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有了绿电的加持,可以出口欧盟享受退税。大理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人才支撑。

有远见的企业家一定会提前布局大理,抢占新赛道。投资大理就是投资未来。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