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计划签署行政令,旨在大幅降低美国处方药价格
AI导读:
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签署行政令,旨在降低美国处方药价格30%至80%。该计划直接影响国内外头部药企股价,业界和学界对此保持理性观察态度。具体效果尚不明朗,取决于实施方式。
据媒体报道,美国时间5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宣布计划签署一项行政命令,旨在降低美国的处方药价格。特朗普称该政策预计能使药价下降30%至80%,并使美国药品价格与全球最低价国家相同。
该计划一经宣布,国内外头部药企股价应声下跌。5月12日早盘,A股及港股创新药板块股价集体走低,百济神州(688235.SH)“A+H+美股”三股齐跌,百利天恒(688506.SH)、泽璟制药(688266.SH)、基石药业(02616.HK)、亚盛医药(06855.HK)、来凯医药(02105.HK)等创新药企业股价亦受到波及。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虽提出了降价30%到80%的目标,但并未明确达成该目标的具体路径,缺乏相应细节。
美国市场作为中国创新药企业出海的“估值锚”,特朗普的这一表态无疑对二级市场造成了冲击。然而,在情绪之下,相关企业和从业者仍保持了较为理性的看法。青侨阳光基金经理林伟指出,特朗普行政命令对生物科技板块的真正影响还需持续观察。
业内人士表示,高药价是美国商保利益链条下的产物,美国政府缺少降低药价的政策工具,难以通过商保促使药品降价。
据媒体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于美国时间5月12日在社交平台上表示,他将签署行政令,以“最惠国”(MOST FAVORED NATION'S POLICY)政策强制锚定全球最低药价,他宣称美国处方药价格将很快下降30%~80%。但此次他选择参考价格是全球最低,而非之前所讨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最低价格,两者价格相差巨大。
特朗普对药价的“节流”计划并非一时兴起。2020年,他就曾签署过所谓“最惠国”行政令以降低药价,但最终在联邦法院被否决。此次提及的“最惠国政策”显然是他前序动作的延续。
特朗普对美国药价“下手”,与美国的高额医疗支出密不可分。2022年,美国医疗总费用占GDP比例高达17.3%,其中处方药品支出占比13%。
具体到药品价格,美国品牌处方药的价格平均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其他主要发达西方国家的2.56倍。
美国处方药的高定价源于多个利益相关方的深度绑定,包括药企、流通商、药店、PBM(Pharmacy Benefit Management,医药福利管理组织)、支付方等,通过保险合同、PBM协议、返利等多种机制设计,共同推动了美国处方药高昂的定价水平。
以PBM为例,由于美国政府不得直接与药企进行议价,即使是Medicare也需通过PBM与药企议价。美国三家最大的PBM合计占总市场规模的75%,其定价和折扣分配的不透明性以及高度集中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推高了美国药品价格。

图片来源:光大证券研报
近年来,美国处方药价格不断上涨。2022至2023年,美国市场处方药价格上涨15%,平均单价达590美元。
美国高药价的背后推手是商业保险及其产业链,包括美国严格控制医疗资源供给,商业保险、医疗机构、药企共同推高利润。但从去年爆发的路易吉案看,这种体系已经引发美国居民不满。
特朗普虽提出了降低处方药价格的计划,但并未提到实施路径和细节,该表态目前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即使落地,由于牵涉众多利益集合体,其实施难度和实际效果难以预测。
首先,从路径上看,美国联邦政府在法律上并无对药价的议价能力。直到2022年8月,拜登才通过《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赋予美国医保局CMS对部分药价的干预能力。
其次,美国药物市场存在诸多药物价格概念。美国联邦政府目前能够干预的是药品标签价(WAC),不是企业报表端的净价。因此,即使谈判价格有了显著降低,但由于标价和净价存在很大区别,实际净价降幅有限。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可能对未来新药研发的资金产生负面影响。此外,这一政策可能会引发国际市场的连锁反应,尤其是对于依赖美国市场盈利的跨国制药公司。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医药市场,对于全球制药巨头而言,这项政策将直接影响其在美国市场的收入和利润。由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药品市场之一,利润的减少可能迫使这些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价格或寻找新的收入来源。
中国企业方面,虽然目前在美国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不多,但百济神州的明星产品百悦泽今年一季度在美国的销售额达到40.41亿元,占公司收入比重达到50.2%。
尽管创新药企业在股价上率先有所反应,但业界和学界仍保持相对理性的观察态度。青侨阳光基金经理林伟指出,目前尚未看到明确的改革举措出台。
医药魔方董事长周立运表示,这一行政命令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但具体效果尚不明朗,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施方式。
还有企业认为,如果该政策逐步落地,对于中国CRO和创新药企业而言可能带来中长期利好。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