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与港交所联合推出“科企专线”服务机制,支持特专科技公司与生物科技公司保密上市,标志着香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培育创新动能制度体系实现纵深突破。目前已有多家公司通过18A、18C规则递交上市申请。

香港资本市场改革进程迎来又一里程碑式事件。

5月6日,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与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交所)的全资附属机构香港联交所联合宣布,正式推出“科企专线”服务机制。这一机制不仅支持特专科技公司与生物科技公司通过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更标志着香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培育创新动能的制度体系实现纵深突破。

作为全球资本市场改革先锋,港交所自2018年率先推出“18A”“18C”等创新上市规则以来,已构建起服务科技企业的多层次制度框架。数据显示,依托“18A”规则成功上市的70家生物科技公司和依托“18C”规则上市的3家特专科技企业,在经营业绩、现金流储备、估值水平等核心维度均展现出强劲的成长动能。

改革成效显著,港交所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目前有17家拟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通过“18A”规则递交申请,3家拟上市公司通过“18C”规则进入审核流程,另有3家“同股不同权架构”的拟上市公司排队候审。此次“科企专线”落地被视为港交所提升服务能级的关键举措。

从“18A”破冰到“科企专线”升级,香港资本市场改革始终围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主线。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这套既接轨国际标准又适配中国国情的制度体系,正为科技企业架起连通全球资本的高速通道,也为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注入持久动能。

港交所IPO制度创新落地,成效显著

截至5月7日,依托“18A”规则上市的70家生物科技公司和依托“18C”规则上市的3家公司,经营数据亮眼。64家18A公司在2024年取得了营业收入,其中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康方生物等10家头部企业年度营收突破10亿元。

从业绩成长性来看,18A公司取得了显著进步。以2024年营业收入最高的4家18A公司为例,它们在2021年至2024年间实现了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盈利能力的持续改善则彰显出企业经营质效的全面提升,2024年有9家18A公司实现了盈利。

对于生物科技公司而言,充足的现金储备既是抵御风险的“生命线”,更是把握战略机遇的“弹药库”。在头部18A公司中,截至2024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等合计超过20亿元的公司有10家,包括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

在估值方面,18A公司正步入价值发现新阶段。截至2025年5月7日,18A公司中有56家企业最近一年内股价涨幅为正,9家企业实现股价翻倍。这些“牛股”的诞生,反映出市场对具备全产业链能力企业的重新定价。

A股公司踊跃赴港上市,港交所吸引力持续增强

港交所针对科技公司IPO的制度创新,散发出巨大吸引力。除已上市的公司外,截至5月7日,有17家拟上市公司以“18A”上市规则递表港交所。自“18C”规则落地以来,已有3家硬科技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

此外,2024年以来,已有至少40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拟上市港交所的计划。这种“双市场”战略既为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也推动了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形成创新要素循环的良性生态。

“科企专线”的推出,为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专门指引,帮助其更清楚地了解并满足相关上市规定。此举进一步提升了上市申请的便捷性,有助于企业及时了解并响应监管要求,吸引更多公司提交上市申请。

在赴港上市的公司中,不乏折戟A股IPO后选择切换市场的企业。目前以“18A”规则递表港交所的公司中,就有多家曾冲刺过A股IPO。

多位受访人士认为,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不会降低A股IPO市场的门槛。相反,这将吸引更多优质科技企业赴港上市,提高港股上市公司的质量。

“科企专线”的推出正值港交所市场回暖之际。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港交所的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金额和二级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均实现大幅增长。

流动性取决于上市公司的质量。如果拟上市公司对投资者有吸引力,特别是公司具有成长潜力,那么无论公司规模多大,都不妨碍其赴港上市。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