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体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引领太空计算新时代
AI导读: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标志着“三体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计算卫星实现“天感天算”,大幅提升数据处理效率。2025年将是我国两大星座规模组网的关键之年,卫星行业成长空间广阔。AI与卫星技术结合引发技术与产业共振。
人工智能的脚步,正逐渐向太空迈去,开启太空计算新纪元。
今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以“一箭十二星”的方式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正式迈入组网阶段,引领太空计算新时代。
计算卫星,作为通信、导航、遥感之外的第四类卫星,将实现数据处理的革命性突破。传统模式下,卫星数据需传回地球再进行解析,受限于带宽,传输效率低且信息损耗大。而计算卫星则能在轨实时处理数据,实现“天感天算”,大幅提升效率。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指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太空完成数据处理后再下传,将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本次发射的12颗计算卫星,搭载先进的星载智算系统和星间通信系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具备强大的太空在轨计算能力。其最高单星算力达744TOPS,整体算力更是惊人,达到4POPS,并拥有30TB的存储容量。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卫星还搭载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能够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高效在轨处理,广泛应用于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天文科学观测等领域。
“三体计算星座”之名,源自牛顿提出的“三体问题”,由之江实验室携手全球伙伴共同打造,旨在构建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据工程院院士王坚透露,该星座建成后总算力将高达1000P,实现卫星间的互联互通,如互联网般连接不同卫星。
按之江实验室规划,2025年将完成超50颗卫星的布局,2027年前至少完成100颗卫星的建设,未来更将达到千星规模,形成强大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支撑。
民生证券分析指出,2025年将是我国两大星座规模组网的关键之年。随着星座建设的加速推进和新型技术试验卫星的不断演进,天基建设作为通信侧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为地面侧终端应用带来显著推动。
中长期来看,天风证券认为,卫星行业进入正式组网阶段后,发射活动将趋于常态化。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正步入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多地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卫星产业发展,行业成长空间广阔。
投资方面,国盛证券强调,AI与卫星技术的结合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技术与产业的共振,其战略意义显著。国内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围绕“三体星座”的重大进展,寻找产业链中的相关标的,如普天科技、臻镭科技、铖昌科技等。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