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发布募资监管新规,科创类公司定增聚焦主业
AI导读:
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监管规则》,强调募集资金应专款专用,用于主营业务。科创类公司再融资聚焦主业,募资集中在“纵向深耕”与“全栈发展”方向。新规限制超募“补流”,优化资金使用效率,助力科技创新。
中国证监会近日发布的《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监管规则》(下称《监管规则》),强调募集资金应专款专用,用于主营业务,且超募资金不得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借款。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2025年A股新发布的定增预案发现,科创类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呈现聚焦主业的鲜明特征,且募资集中在“纵向深耕”与“全栈发展”两大使用方向。此举有利于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助力科技创新。
但同时,仍有不少公司公告拟使用超募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后续此类操作将大幅减少。新规限制超募“补流”、压缩理财期限,意味着“先圈钱再找项目”与短炒理财的套利空间被大幅挤压,对资金沉淀严重的公司形成倒逼,更多募资将投向实体项目或回购注销。这一变化有助于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新规明确募集资金应聚焦主业
作为资本市场的“源头活水”,募集资金的规范使用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与投资者信心。《监管规则》以“专款专用、聚焦主业”和“严控超募资金用途”为两大核心抓手,为A股市场的资金生态和上市公司行为划定了更为清晰和严格的红线。此举旨在保障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
同时,《监管规则》还明确了募集资金用途改变的情形,包括取消或者终止原募投项目而实施新项目或者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变更募投项目实施主体或实施方式等,并强调擅自改变募集资金用途将受到严厉处罚。这一规定增强了监管的威慑力,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
此外,《监管规则》对资金账户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强调进行临时补充流动资金也应通过专项账户实施,开展现金管理应通过募集资金专项账户或者公开披露的产品专用结算账户实施。这有助于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安全性。
上述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监管规则》的发布,无疑为以后的上市公司募资行为设定更严格的“筛选器”和“导航仪”。任何计划募资的公司,都必须在新规的框架下审视其资金需求、投向规划及信息披露的完备性。预计未来,募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将更为审慎,与主业的契合度成为硬性指标,那些试图通过模糊表述或投机性项目进行融资的案例,将面临更大的监管压力和市场阻力。
科技产业链定增案例频出
2025年以来,已有寒武纪、软通动力、移远通信、奥比中光、宏和科技、麦格米特、乐鑫科技、北信源等多家科技产业链企业披露了定增预案,这些公司的募资用途大多瞄准主业,且聚焦在“纵向深耕”与“全栈发展”两种使用方向。这显示出科技产业链企业对于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和明确规划。
具体来看,“纵向深耕”指部分公司的拟募投项目仅与其某项主业相关,呈现“向下深挖”的发展路径;“全栈发展”则指公司拟募投项目覆盖公司多种主业,是一种业务层面的“横向覆盖”。
例如,寒武纪的定增即较为明显地体现“纵向深耕”的特点,其募集的49.8亿元资金拟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项目、面向大模型的软件平台项目等。这些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再如,宏和科技拟募资不超过9.95亿元,用于高性能玻纤纱产线建设项目、高性能特种玻璃纤维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等。这些项目有助于巩固和扩大公司在中高端电子级玻璃纤维布领域的市场地位。
与之有所区别的是,软通动力的定增则实现了对公司业务的“全栈覆盖”。公司募投项目包括软通动力怀来智算中心(一期)建设项目、AI PC智能制造基地项目等,这将有助于公司从软件与数字技术服务提供商转型为软硬一体全栈智能的产品和创新服务提供商。
电气自动化公司麦格米特的募投项目则包括全球研发中心扩展项目智能电源及电控研发测试中心建设、泰国生产基地(二期)建设项目等。这些项目将进一步扩大公司产品的产能规模,增强对下游客户的产业配套能力。
为何科创类公司密集定增发展主业?
事实上,2025年以来,在政策支持、技术拐点等多重因素的刺激下,高科技领域的终端需求增长几乎已成共识。这为科创类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这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而Deepseek等技术拐点的出现,也对中国科技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些技术突破为科创类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超募资金“补流”或受影响
尽管不少科创类公司的定增符合新规要求聚焦主业,但市场上仍不乏公司拟使用超募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然而,随着监管趋严,后续此类操作将大幅减少。
例如,瑞德智能、博力威等公司曾公告拟使用超募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但随着新规的实施,这些计划或将受到影响。更多超募资金将投向实体项目或回购注销,以优化资金使用效率。
记者将持续追踪以上尚需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的超募资金“补流”计划的发展情况。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