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格斗赛在杭州举行,展现科技新突破
AI导读:
5月25日晚,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格斗竞技赛在杭州举行,展示了中国机器人科技的最新突破。机器人展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平衡性和敏捷性,但也暴露了动态运动控制与实时感知的不足。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缺少真正的空间智能大模型作为大脑。
继北京亦庄马拉松后,人形机器人比赛再次开赛了。这次比的不是跑步,而是格斗。
5月25日晚,“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在浙江杭州举行。这是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格斗竞技赛,也是一场科普展演赛,展示了中国机器人科技的最新突破。

四支战队“华山论剑”,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格斗比赛。
据报道,这场机器人界的“华山论剑”精彩纷呈,四支风格迥异的战队各显神通,展示了机器人的格斗能力和科技含量。
机甲格斗擂台赛采用积分制,共3回合,每回合2分钟。通过连续施展侧踢、膝踢、勾拳、组合拳等动作,机器人展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平衡性和敏捷性。比赛过程中,机器人选手们 “拳拳到肉”,体现了机器人的抗冲击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
最终,操作员陆鑫操控的 “AI策算师” 凭借精准的战术决策和稳定的发挥,夺得冠军,获得 “格斗之星” 称号。上场的机器人均为宇树科技G1人形机器人,内嵌算法则由四个比赛团队自研。
目前,机器人已经学会了8种格斗招式。原来,它们的老师是专业的格斗选手。机器人格斗赛中,机器人可以用腿,对机器人的灵活性与平衡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法学与AI伦理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田丰表示,两足机器人的动态平衡性要比四足难得多。从会走到会跑,从空翻到格斗,人形机器人的灵活度正在快速提升。
在格斗赛场上,操作员主要通过语音控制、遥控控制两种方式实现对机器人的操控。通过AI控制算法的优化,机器人可以实现毫秒级的动作响应。
本次比赛给机器人提供了极端的考验环境,可以促使机器人的算法优化升级。在赛前训练场,一场压力测试也正在进行。为了让这些人形机器人在未来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机器人的硬件要足够稳定。
然而,由人类遥控操作的机器人也存在比赛失误的情况,暴露了机器人动态运动控制与实时感知的不足。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底层算法已经较为出色,但缺少真正的空间智能大模型作为机器人的大脑。
为了更好地在实际应用落地,后续产业链或将涌现更多二次开发的机器人解决方案商。后续,人形机器人领域还将迎来更多精彩赛事。
8月,北京将举办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广东省日前宣布,年底将在深圳举办首个以“全尺寸类人身高”的人形机器人为竞技主体的赛事。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