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资金乾坤大挪移:科技股流出,高股息板块成避风港
AI导读:
港股市场资金正从科技股流向高股息板块,腾讯控股、小米集团和阿里巴巴市值下降逾400亿港元,而银行等高股息板块市值增加。机构认为哑铃型投资风格或将持续,高股息品种成避风港。
港股市场正上演资金“乾坤大挪移”。Wind数据显示,6月资金通过港股通持有腾讯控股、小米集团和阿里巴巴的市值较上月下降逾400亿港元,已是连续第二个月下降。与此同时,资金正加速流向银行等高股息板块。一边是科技股回购潮起,企业自证价值低估;一边是高股息板块涨势如虹,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机构认为,哑铃型投资风格或将持续。
资金“乾坤大挪移”
Wind数据显示,6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资金通过港股通持有腾讯控股的数量减少4191.44万股,区间持股市值下降215.02亿港元。与此同时,6月资金通过港股通持有的小米集团和阿里巴巴的数量也在下降,持股市值分别下降了128.98亿港元和77.33亿港元。在全部港股通持股的港股上市公司中,上述三家公司位居6月持股市值下降前三名,合计下降超400亿港元。
事实上,这样的资金变动趋势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从5月港股通持股市值下降的数据来看,腾讯控股、小米集团和阿里巴巴分别位列第一、第二和第五位,区间持股市值分别下降217.23亿港元、117.56亿港元和27.54亿港元。
资金从上述互联网巨头流出,流向了哪里?
Wind数据显示,6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资金通过港股通持有建设银行的数量增加18.38亿股,区间持股市值增加149.21亿港元。此外,资金通过港股通持有美团的区间持股市值增加了144.77亿港元。招商银行、中国人寿、农业银行等也位居前列。从5月来看,美团和建设银行的港股通区间持股市值均增加逾100亿港元,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也位居前列。
哑铃型风格或持续呈现
近期银行股涨势如虹。与此同时,在一季度经历强势反弹后,互联网巨头近期普遍呈现盘整态势。
在丹羿投资看来,上半年成长和红利板块轮动上涨,整体市场持续呈现哑铃型风格。展望后市,在有重大政策或经济基本面发生彻底改变之前,这种风格大概率会持续下去。中加基金表示,对于偏防御的红利类行业,继续建议配置一定比例,“哑铃型策略”短期继续有效,可关注有催化的红利标的和稳定避险属性强的港股金融、公用事业、贵金属等板块。
自5月中下旬以来,腾讯控股开启新一轮回购。机构人士表示,一般来说企业认为其估值处于被市场严重低估的时候,会进行股票回购以支撑股价、改善财务状况,提升投资者信心和回报。近期港股上市公司的回购规模开始上升,主要或在于公司认为估值被市场持续低估。
对于互联网巨头,华夏基金表示,在国内经济复苏、人工智能(AI)提振上市公司业绩预期以及更多优质企业赴港上市的背景下,下半年恒生科技指数估值有望持续提升。而一旦有事件催化,高弹性、高成长等特性也使得互联网巨头具备更大的向上动能。
高股息品种成为“避风港”
不过,在低利率与资产欠配的双重背景下,兼具高股息稀缺性与经营稳健性的银行股,正成为资金热捧的避风港。
聚鸣投资董事长、基金经理刘晓龙表示,高股息类资产、避险资产,还是受到市场热烈追捧。但同时也要注意,决策层高度重视“内卷”带来的负面冲击,在一些行业,可能会逐步推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的措施,这可能是未来机会所在。
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总经理兼基金经理董宝珍认为,市场普遍对国有银行存在错误认知,认为银行股缺乏成长性,甚至担忧其资产质量,因此长期给予极低的估值。然而,这种认知忽视了政策强力引导长期资金进入对低估值板块的支撑作用,也忽略了国有银行作为“股权经济”核心载体的战略价值。董宝珍表示,政策已明确将国有银行作为“低估牛”的样板,其股价呈现“长牛、慢牛、微波动”特征,完全符合通过股市创造消费能力、拉动内循环经济的国家战略。当前市场对银行股的普遍低估,正是近年来难得的投资机会,也是逆向投资者重仓布局的绝佳时机。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