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后股市日历效应与投资策略分析
AI导读:
本文深入剖析国庆节前后股市的日历效应,通过上证指数胜率、收益率及成交额等多维度数据,揭示国庆前后股市的涨跌规律、市场风格变化及行业表现,为投资者提供国庆前后的股市投资策略参考。
日历效应并非简单的数据统计,其背后隐含着较为底层的交易行为逻辑、经济运行规律。探求日历效应规律,股市投资可提高逻辑推论下的胜率,有效排除视野盲点,为投资者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
国庆节的日历效应
国庆前跌多涨少,国庆后涨多跌少。为剔除极端样本、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对行情的影响,我们对上证指数不同区间的胜率和收益率做了统计:(1)从胜率表现看,国庆前 T-10<T-5<T-20,国庆后 T+5>T+20>T+10,而国庆后的胜率明显大于国庆前; T-10 的区间胜率最低,平均不足 33%;T+5 的区间胜率最高,平均超过 80%。(2)从收益率表现看,国庆前 T-10、T-5 的收益率中位数普遍为负;其余时段则普遍为正。其中 T+5明显大于 T+10。(3)总体来看,对比万得全 A 亦表现出,国庆前跌多涨少,国庆后涨多跌少。剔除 2024 年的极端样本后,这一规律更加明显。




国庆前两日为最佳买点,国庆后存在快速拉涨行情。为进一步观察行情的整体节奏,我们对上证的收盘价和全 A 的成交额进行统计:(1)从行情节奏上看,国庆前 15 日开始出现一定的调整,随后在国庆前 2 日止跌,随后进入反弹区间;国庆后则行情快速上行,随后在 5 日后进入震荡区间。(2)对比成交额变化,同样在国庆前 15 日左右开始趋势性缩量,而在前 2 日成交量企稳;随后在国庆后迅速进入放量行情,5 日后成交量维持稳定。(3)因此,一定程度上市场的行情和成交额相互催化,而国庆后由于成交量的快速恢复市场进入快速拉涨行情。(4)国庆季节性的最表层变量是成交额,而其底层原因包括:国庆的风险预期;9 月季度末的结算需求前期的止盈需求;不同投资者的休假需求;三季报的变化及换仓操作等等。


国庆节前后具有行情记忆。根据前述,国庆缩量反弹行情的核心变量是因为不确定性被放大,因此考虑国庆假期的长度对于行情的影响,由于国庆假期的长度普遍为 8 日和 10 日(仅考虑交易日的间隔),我们仅考虑三种环境 8 天、10 天、8 天-24 年。(1)从走势上可以看到,8 天的样本中,节前存在一定的调整但幅度不大,而节后快速进入放量行情。与之相反,10 天的样本中,国庆前后出现趋势性回落,虽然国庆后有小幅反弹但不改调整趋势。(2)从成交量变化来看,8 天的样本中,国庆节前后成交额的萎缩和放量都较为明显;但是在 10 天的样本中,成交量萎缩和反弹的力度均较缓。



国庆前大盘相对占优,国庆后小盘弹性更大。(1)从区间统计的样本和规律来看,不同的市值风格均满足前述的先跌后稳,国庆后反弹的情境。(2)从整体的市值风格来看,受成交量的影响较大,国庆前大盘>小盘,而国庆后小盘>大盘。




行业上关注食饮、医药等消费,国庆后可增加关注大金融。由于行情的特征主要集中在 T±10,我们统计了申万一级行业在 2005 年以来的样本胜率和收益率情况:(1)国庆前,仅食品饮料和医药生物具有不错的胜率和收益率,整体消费板块的胜率和收益率相对居前;对比上证的超额收益来看,消费板块占优更加明显。房地产链则是明显的拖累项。(2)国庆后,胜率和收益率提高的板块增多,但总体而言,消费板块仍相对靠前;此外,银行和非银金融的表现也较为突出。而相对上证的超额来看,大金融和大消费的超额表现更加明显。




总结来看,国庆投资需把握历史经验:国庆前缩量环境持续到国庆前 2 日左右,市场开始止跌,市场风格均不同程度调整,可以适当配置消费板块;而国庆后开始放量带动小盘风格领涨,行业上建议关注大消费板块和大金融板块。
风险提示: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统计口径差异造成的误差。
(文章来源:东吴证券)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