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私募仓位策略:科技成长与估值修复成主流
AI导读:
国庆长假前,私募机构倾向重仓或满仓过节,看好科技成长与估值修复板块。节后A股市场或迎结构性机会,科技、医药、周期等板块受青睐,投资者可权衡布局。
新华财经上海9月29日电 对于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私募将保持怎样的仓位水平过节?据私募排排网调查显示,65.38%的私募倾向于重仓或满仓过节(仓位〉70%),认为假期外围市场及消息面扰动有限,A股市场或迎平稳过渡;17.31%的私募选择中等偏重仓位过节(50%≤仓位≤70%),认为相较于假期期间的不确定性因素,市场个股机会更值得看好;11.54%的私募选择中等偏轻仓位过节(30%≤仓位〈50%),认为假期外围市场及消息面不确定性因素需着重考量;5.77%的私募选择轻仓过节(仓位〈30%),认为节后市场可能有调整风险。

谈及节后A股市场行情走势,70.19%的私募对节后行情持乐观态度,认为市场经过节前的蓄势之后,有望逐步回升,科技成长与价值蓝筹或轮动表现;20.19%的私募对节后行情持中性态度,认为市场存在较多的结构性机会,但指数震荡概率较大;9.62%的私募对节后行情持谨慎态度,认为假期的不确定性叠加短期涨幅较大,节后市场有望迎来一段时间的震荡调整。

关于节后的市场运行风格,62.50%的私募认为节后市场在风格上将趋于均衡,科技成长与价值蓝筹、传统行业的白马股等将轮动表现;23.08%的私募认为节后市场有望延续成长风格,并看好科技成长将继续强势;14.42%的私募认为节后市场在风格上可能逐步出现“高低切换”,前期滞涨的传统行业以及高股息等价值蓝筹股,预计有更好表现。私募普遍认为,当前市场处于慢牛趋势,结构性机会显著。

关于节后的市场投资主线,59.62%的私募表示看好AI、半导体、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创新药等科技成长方向;21.15%的私募表示看好新能源、房地产产业链等估值修复方向;7.69%的私募表示看好银行、保险、公用事业等高股息方向;6.73%的私募表示看好贵金属、有色、石油、煤炭等周期股方向;4.81%的私募表示看好泛消费方向,尤其是新兴消费、受益于政策补贴的传统消费等。中欧瑞博分析,在市场判断上,仍维持目前处于牛市第二阶段往第三阶段走的过程中。对应到具体策略,计划维持较高的股票仓位,在经济整体仍未出现拐点时,股市上的机会当下仍以结构性为主。

中欧瑞博认为,当前市场行情结构分化明显,但远不到过热。科技是本轮牛市的主线之一,但在牛市的发展中,低估值的板块往往也会轮动到。以近期的结构化市场行情为例,小市值公司可能已经步入秋冬季节了,但大市值公司才刚刚进入春季。比起关注每天的气温变化(比喻市场每天的涨跌),准确把握季节的位置(比喻市场中长期行情所处阶段)更为重要。“假如判断行情已经从春季进入夏季,今天比昨天冷个几度又有何妨?这并不能阻止夏天前进的脚步”。投资策略上将继续保持较高仓位,相对超配科技、医药、周期等板块,看好AI、创新药、黄金等方向的投资机会。
星石投资认为,节前市场成交额相对偏低,主要反映了资金假期避险需求。此轮行情的宏观叙事和流动性驱动并未发生大的变化,节前市场保持震荡可能意味着资金正在等待更加明确的政策面、基本面及产业面等信息,随着节后这些信息的逐渐明朗,市场交投情绪有望保持在相对高位,A股市场仍处于牛市阶段,对长假后A股市场保持乐观态度。当前市场处于慢牛趋势中,各个板块都存在较多机会,技术突破和产业趋势带动科技成长方向,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叠加国内反内卷政策带动周期股表现,政策发力内需、供需关系较优也有望带动估值相对偏低的泛消费领域表现。
星石投资分析,当前市场结构性冷热不均,股市风格可能较3季度有所均衡。一方面,在政策发力、经济回暖、科技突破的大背景下,虽然估值重估率先体现在科技板块中,但整体中国资产估值中枢将逐步上移,其他权益类资产出现估值重估是大概率事件。另一方面,当前市场主要驱动力为流动性因素,“水往低处流”的历史经验也暗示市场风格更加均衡。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表示,节前市场往往存在资金布局预期,持股过节能够捕捉假期后可能的开门红行情。从行业维度分析,新能源、消费、科技等板块,既符合国家政策支持方向,又具备全球竞争优势,长期成长逻辑清晰。持股过节,是基于对宏观经济趋势、市场资金流向、行业发展前景等多维度综合考量后的积极布局,是对长期投资机会的把握,而非单纯的短期博弈。
对于节后市场,他认为科技成长与估值修复双主线并行,科技成长板块在政策扶持与技术革新双轮驱动下,动能澎湃。国内“十四五”规划锚定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工业互联网提升制造效率,新能源技术革新降低成本,开辟广阔增长空间。国际视角下,美国技术封锁反促中国加速国产替代,半导体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自主创新进程加快,科技竞争压力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孕育突破性机遇,虽短期受地缘政治扰动,但长期成长确定性坚固。而估值修复板块,在经济复苏与市场情绪回暖中悄然蓄力。宏观经济数据边际改善,周期股业绩修复预期增强,金融、地产等低估值板块率先受益。外资流入方向成为关键变量,其偏好消费、金融等稳健板块,资金流入助力估值回归合理区间。市场避险情绪散去,前期错杀优质资产迎来价值重估窗口。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智能制造领域,既有科技成长带来的效率提升、技术突破,又有估值修复驱动的资产重估;新能源板块,科技赋能降本增效,同时部分细分领域因市场情绪波动存在估值修复空间。投资者可依风险偏好与投资期限,于科技成长的高弹性与估值修复的稳健性间权衡布局,捕捉节后市场结构性机会。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