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自8月27日IPO节奏收紧以来,已有33家企业主动撤回材料。若追溯至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则IPO撤否企业达67家。撤否原因多样,包括净利润不足、板块属性不足等。当前环境下,沪深主板上市企业需避开雷区,否则可考虑北交所或赴港IPO。

国庆假期后短短4天,两家企业主动撤回IPO材料,终止上市进程。截至10月11日,自8月27日IPO节奏收紧以来,已有33家企业主动撤回材料。若追溯至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则IPO撤否企业达67家。

从撤否项目所属板块看,创业板最多,为23家,科创板最少,为9家,上证主板、深证主板、北交所分别为14家、10家、11家。7月24日至10月11日,撤否项目家数与保荐家数成正比,撤否4家及以上的券商共5家,保荐企业家数均位列行业前七。

撤否原因多样,包括主板净利润不足1亿元、创业板净利润不足8000万元、科创板创业板板块属性不足、成立时间短存在资本堆积嫌疑、身陷诉讼纠纷等。当前环境下,沪深主板上市企业需避开这些雷区,否则可考虑北交所或赴港IPO。

多家消费类企业推进港股上市,部分企业转道北交所。例如,正大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因所属行业为农副食品加工业及业绩下滑,主动撤回主板上市材料。深圳中兴新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则因科创属性不足撤回科创板上市材料。

自7月24日以来,67家企业终止IPO,其中63家为主动撤回。撤回原因多为监管窗口指导或反复问询下“识时务”。营利情况、行业类别、板块属性强弱、成立年限、是否涉及诉讼等均为影响IPO进程的重要因素。

净利润与持续营利能力是考核重点,主板净利润不足1亿元、创业板净利润不足8000万元的企业,上市意义不大。大消费类行业企业,除非成立时间长、营业收入净利润远超板块底线要求,且为知名度极高的龙头企业,否则沪深交易所上市无望。

科创板、创业板对板块属性要求提高,一些过去擦边科创或“三创四新”的企业暂停IPO。成立年限也成为考量因素,企业成立时间过短存在资本堆积可能。企业合规要求提高,涉及诉讼、处罚等上市之路更易中断。

尽管沪深交易所上市要求提高,但IPO并未停摆。业绩优异、质地优良、板块定位契合度高的企业,上市速度可能放缓,但仍存在较大成功IPO的希望。67家企业终止IPO,撤否家数与保荐家数基本平衡,中信证券撤回最多,为7家,但保荐家数同样为行业第一。

撤否率方面,海通证券和中金公司表现最优,撤否率较低。撤否率较高的券商保荐家数普遍较少。受访人士表示,不能将撤否家数或撤否率与券商投行执业质量简单挂钩,撤材料原因多为特殊时期上市标准变动所致。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陈华平在2023科创大会上表示,证监会将适时出台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政策措施,强化各板块对科创企业的融资支持。投行保代表示,后续科创类企业上市速度有望加快,科创板可能制定更为灵活的上市标准,北交所有望成为承接更多科技类企业上市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