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正式交棒,股市传奇智慧留世
AI导读:
当地时间11月10日,巴菲特正式官宣交棒,回顾人生并安排公司未来与股票捐赠。其将股票捐赠给慈善基金会,践行财富慈善承诺。巴菲特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投资家,股票投资奇迹惊人,倡导长期主义,投资理念成功,给全球市场留下思想宝库和传奇智慧。
肖宇(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当地时间11月10日,一代“股神”巴菲特正式官宣交棒,这一股市热点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在这封最后一次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CEO身份致辞的股东信中,巴菲特用一贯谦卑和充满戏谑的口吻进行了人生的回顾,没有回避衰老和死亡,并重点就公司未来和股票捐赠做了安排。
根据巴菲特的计划,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1800股A类股票已经转换为270万股B类股票,并分别捐赠给其家族的四个慈善基金会。作为该公司发行的两种不同类别的普通股,A类股票(Class A Shares)和B类股票(Class B Shares)的主要区别体现在股价、投票权以及可分割性和流动性上。比如,由于每股B类股票只有A类股票投票权的万分之一,因此即使其家族成员获得了大量股票,但对公司的控制权影响极小。此举被认为是巴菲特在避免公司股价波动、平衡公司未来经营与家庭财富代际传承之间的明智之举,也印证了他教育子女的理念,即“给子女留下足以让他们能够追逐梦想,但不足以让他们游手好闲的财富”。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此次把市价超过13亿美元的股票捐赠给了家族成员,但巴菲特的财富并非以股票形式直接传承给子女,而是捐赠后分配给了他们担任管理人的四个慈善基金会,这些基金会分别致力于推动美国国内和全球的减贫、教育、健康、粮食和水安全、性别平等等公益事业。把自己财富的99%用于慈善事业是巴菲特早年的承诺,而兼济天下,早已成为巴菲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此之前的历次致股东信中,巴菲特都明确表示,每年会拿出其持有的5%左右伯克希尔股票用于捐赠,理由是他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这些捐赠产生实际影响。
有意思的是,虽然从2006年开始,巴菲特每年都主动捐赠,但19年过去了,巴菲特依然在全球富豪榜上名列前茅。这既反映出其富可敌国的资财,也充分说明了其投资理念的巨大成功。作为二十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投资家,巴菲特以10.5万美元的创始资本起家,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将一个濒临倒闭的纺织厂,打造成了一个拥有保险、铁路、快消品和电子产品等知名公司股份或所有权的横跨全球的投资、保险和商业帝国。
巴菲特最令人赞叹的,就是其前无古人,后面可能也很难有来者的股票投资奇迹。在1965年-2022年期间,其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投资年化收益率达到了惊人的20.3%,而同期标普500指数只有9.7%。换句话说,如果你在1965年买入了10000元该公司的股票,那么到今天这笔资金已膨胀至数亿元。截至目前,该公司A类股票的每股最新价格已经超过了70万美元。和当前一些投资者奉为瑰宝的量化投资和高频交易策略不同的是,巴菲特是“长期主义”的倡导者和坚定践行者。“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十年,那就不要持有它十分钟”,如此大道至简的理念给了无数投资者启发。
虽然巴菲特强调要关注内在价值,而非一城一时的得失,但这个长期持有并非没有前提。在投资标的选择上,巴菲特有着近乎苛刻的标准,具有核心技术、较强成本控制能力和良好品牌效应的企业才会进入其法眼。巴菲特同样强调“安全边际”,当市场价格远低于其认为的价值时才会买入。“只有潮水退去,你才知道谁在裸泳”以及“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是巴菲特对于风险敬畏和交易择时的经典论断。在机会主义盛行的全球资本市场里,巴菲特凭借95岁的高龄,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善良、智慧、周期和价值投资”的终极胜利。这和东方文化倡导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等理念不谋而合,从而在大洋彼岸的投资界也收获了大量拥趸,成为股市研报中常被提及的经典案例。
巴菲特正式退休,告别领导逾60年的投资帝国,给全球市场留下的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以及超越金钱的传奇智慧。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