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50ETF产品大扩容,市场配置性价比显著提升
AI导读:
七家基金公司联合申报的创业板50ETF正式获批,产品将扩容至10只。创业板50指数聚焦新能源和医药等行业,具有更强的Beta属性和较高的配置性价比。此次扩容将提升创业板50指数基金的规模,吸引更多增量资金入市。
11月29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多方获悉,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嘉实基金、富国基金、国泰基金、工银瑞信基金、万家基金等七家基金公司联合申报的创业板50ETF正式获批。此次获批后,创业板50ETF产品将扩容至10只。
业内专家指出,创业板50指数与创业板指相比,更加聚焦于新能源、医药等新兴生产力行业,具有显著的Beta属性。当前,该指数估值正处于底部区间,显示出较高的配置性价比。与上证50、科创50等指数相比,创业板50指数规模的提升空间更为广阔,预计将吸引更多增量资金入市。
据了解,最新获批的7只创业板50ETF均跟踪创业板50指数。该指数在成份股权重上进行了优化,剔除了主营业务不符合创业板特征的上市公司,如农林牧渔、食品饮料等行业,更加聚焦于“新能源+信息技术+医药+金融科技”四大赛道,科技成长属性更为显著。
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基金经理单宽之表示,创业板是A股市场中非常重要的板块,目前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361家,占深市接近一半,市值约为12.67万亿元。从历史经验来看,创业板50指数相对波动更高,上涨阶段涨幅也相对更高,具有较高的Beta。自今年9月24日行情启动以来,截至11月29日午间收盘,创业板50指数上涨51.17%,涨幅位居全市场科创类指数前列。
截至11月28日,市场上已上市的创业板50ETF共有3只,合计规模超377亿元。而此次新获批的7只ETF将进一步提升创业板50指数基金的规模。万家基金基金经理杨坤认为,创业板50成份股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医药两个行业,这两个行业经历长时间的调整后,或已进入底部区间,未来基本面改善的可能性较大。
景顺长城基金ETF与创新投资部基金经理张晓南指出,创业板指数的成交额水平已处于主要宽基指数前列,体现投资者较高的交易情绪。其中,创业板50指数归母净利润维持正增长,ROE(TTM)仍领先各大宽基指数。从估值来看,创业板50指数配置性价比较高。
工银瑞信基金表示,截至11月中旬,创业板50指数的自由流通市值约2.75万亿元,但全市场跟踪该指数的指数基金规模占比仅约1.6%。相比之下,科创板50指数的自由流通市值约1.41万亿元,挂钩产品规模已超2000亿元。因此,跟踪创业板50指数的指数基金具有较大的规模提升空间。
在当前单市场宽基细分市场中,跟踪上证50指数、科创50指数及创业板指的ETF中均出现了千亿规模级的旗舰产品。工银瑞信基金认为,创业板50指数作为深市创新成长企业的代表性指数,其市场地位与相关产品的规模容量有望相互促进、共同提升。随着指数基金规模效应的持续强化和指数化投资趋势的日益兴起,增量资金或将继续以代表性指数为入市载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