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今年以来,医药生物企业扎堆赴港IPO,其中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港股特有的18A上市规则为这些未盈利的药企提供了实现“逆袭”的机会。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医药生物企业背后的资本博弈故事。

今年以来,医药生物企业呈现出明显的赴港IPO趋势。

时代商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港股医药生物新股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翻倍,且尚有约20家医药生物企业正在排队冲击港股IPO。部分企业选择“弃A转港”,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热潮。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已上市还是正在冲击港股IPO的医药生物企业,大部分仍处于亏损状态,部分甚至产品尚未商业化。然而,港股特有的18A上市规则,为这些未盈利的药企提供了实现“逆袭”的机会。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医药生物企业,解读其背后的资本博弈故事。

医药生物企业“弃A转港”,派格生物成功登陆港股

在今年前5个月赴港上市或正排队IPO的医药生物企业中,不乏曾尝试冲击A股IPO的企业,如瑞博生物、新荷花、中慧元通、派格生物(02565.HK)等。其中,派格生物已于今年5月27日成功登陆港股,募资3.01亿港元。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港股共有6只医药生物新股上市,较去年同期的3只翻倍,发行节奏显著加快。截至今年5月31日,港股医药生物IPO申报企业共20家。

德勤发布的报告也指出,今年第一季度,香港主板活跃申请上市个案大幅增加,其中以TMT、医疗及医药行业为主导。

医药生物企业扎堆赴港IPO,或与A股IPO审核趋严有关。数据显示,2024年A股医药生物行业新股数量大幅下降,而港股则成为这些企业的新选择。

此外,政策支持也为A股企业赴港IPO提供了助力。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合作措施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也联合声明将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

在今年前5个月赴港上市或正排队IPO的企业中,恒瑞医药、迈威生物、百利天恒等均欲实现“A+H”两地上市。其中,恒瑞医药以近5年来港股最大的医药IPO成功登陆港股。

未盈利医药生物企业扎堆,18A规则成逆袭关键

今年前5个月赴港上市或正排队IPO的医药生物企业中,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其中,派格生物和维昇药业目前均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

截至今年5月31日仍在排队的20家医药生物企业中,选择通过18A规则上市的企业占比达到30%。在已披露2024年业绩的13家企业中,共有9家企业出现净亏损。

未盈利医药生物企业扎堆赴港IPO,与港交所推出的18A上市规则密切相关。该规则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融资机会。

通过18A规则上市的企业在递表周期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这有助于企业尽快获得融资,支持其研发和创新。

产品技术壁垒高,创新药“出海热”持续

尽管大部分上市或排队IPO的医药生物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但它们仍凭借高技术壁垒的研发管线和“出海”计划打动投资者。

这些企业的研发管线主要聚焦于热门且具有高技术壁垒的领域,如癌症筛查、肿瘤治疗等。同时,它们还提出利用港股上市加速“出海”,打破国内市场盈利“天花板”。

例如,恒瑞医药、派格生物、觅瑞等均在招股书中明确提出“出海”计划,包括全球收购、国际合作、海外市场临床研发等。

值得一提的是,License-out也逐渐成为中国医药生物企业“出海”的方式之一。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