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机器人收购上纬新材,科创板具身智能第一股或诞生
AI导读:
7月8日晚间,上纬新材发布公告,智元机器人将至少收购公司63.62%股份。此次收购采用“协议转让+要约收购”策略,总交易额约21亿元。智元机器人最新估值达150亿元,有望抢先成为“科创板具身智能第一股”。
7月8日晚间,上纬新材(688585.SH)发布公告,智元机器人将至少收购公司63.62%股份。交易完成后,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将变更,核心团队包括创始人稚晖君等。
受收购消息提振,上纬新材复牌首日股价“一字”涨停,报9.34元/股,涨幅达20.05%,总市值升至37.67亿元。
此次收购采用“协议转让+要约收购”策略,总交易额约21亿元。智元恒岳作为收购主体,成立时间短且无实际业务,资金来源引发关注。
市场对交易是否构成借壳上市存争议,智元机器人方面表示,“此次仅为收购控股权,非借壳上市”。
智元机器人最新估值达150亿元,是上纬新材市值的4.8倍。其竞争对手宇树科技已完成股改,智元有望通过收购上纬新材,抢先成为“科创板具身智能第一股”。
分步收购,入主上纬新材
公告显示,本次收购主体为智元恒岳,采用三层股权结构。整个收购过程分两步推进。
第一步:智元恒岳斥资7.84亿元受让上纬新材24.99%股份,协同方致远新创收购5%股份,合计拿下29.99%股权。
第二步:智元恒岳将发起收购37%股份的全面要约,预计需资金约12亿元。原控股股东SWANCOR萨摩亚已明确承诺以其持有的33.63%股份申报预受要约。
交易完成后,智元方面将至少持有63.62%股份,总交易金额约21亿元。然而,巨额资金来源引发市场关注。
市场上有观点疑虑此交易实质上是为借壳上市?对此,智元方面予以否认,并强调,“本次仅为收购控股权,不构成借壳上市”。
从规则看,其辩解有一定依据。邓泰华承诺“取得控制权后36个月内维持实控人地位”,增强了交易的合规性。
深圳某机构投资人表示,“本次交易收购主体以现金收购股权,或规避了重组上市的认定标准。”
智元选择此时入主上纬新材,或与人形机器人赛道爆发式增长有关。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在全球机器人市场份额2024年将达40%,未来四年市场规模将跃升至1080亿美元。
新材料与机器人如何有机协同引关注
上纬新材核心业务聚焦于环保高性能耐腐蚀材料等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智元机器人则致力于打造通用具身机器人产品及应用生态。
两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关联度不高,引发外界对此次并购能否达成有效业务协同的疑问。
对此,上纬新材证券部相关人员表示,“公司现有部分业务会应用于机器人领域,后续协同方案将对外公布。”
然而,并购协议中的条款透露出未来可能发生变化的信号。智元机器人明确表示,将“整合产业链资源,加速产业升级”。更值得关注的是,智元要求改组上纬新材9人董事会中的6名非独立董事。不过,证券部人员也坦言,“短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不会有重大调整。”

图源:上纬新材公告
作为交易达成的关键条件之一,转让方对智元机器人未来三年业绩做出承诺:每年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不低于8000万元。
机器人行业研究员刘和州指出,“通用具身机器人属于新兴领域,其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接受度仍有待发展与验证。因此,转让方可能设定了当前的业绩承诺水平。”
然而,上纬新材的财务状况值得关注,即公司现金流状况出现恶化: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大幅下滑91.9%。
此外,上纬新材过往的投资项目接连遭遇挫折,仅2024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就超过了1200万元。
(文章来源:蓝鲸新闻)

图源:上纬新材公告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