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7月13日上交所发布科创板相关业务规则,落实“1+6”政策。改革为投行带来机遇,也提出专业难题。投行需多措并举挖掘硬科技项目,精准识别企业核心技术。业界建议完善审核机制,平衡效率与风险。

  7月13日,上交所正式发布《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5号——科创成长层》等配套业务规则。此次系列业务规则的发布,是对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宣布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证券时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此次改革可谓意义重大,是投行难得的发展契机。前期在科技赛道积极布局的多家投行,也看到了曙光。

  当然,改革在为券商投行业务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专业难题。从挖掘符合上市标准的优质储备项目,到精准适配新环境下的发审要求,无不要求券商投行具备“慧眼识珠”的能力。券商投行必须打破传统执业思维定式,加大对专业能力建设的投入,以契合新的市场要求,进而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投行挖掘项目多措并举。“对投行而言,科创板改革‘1+6’政策全面落地是一次重要机会,让各家投行在硬科技方面的项目储备能够尽快推向市场。”上海一家券商的投行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证监会前不久宣布的科创板进一步深化改革措施,无疑令市场为之一振。这是近年来监管层不断完善支持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和市场生态的重要举措之一。

  “最近几年,很多投行都在科技领域积极布局,储备了很多项目。虽然一些企业尚未盈利,但是现在也看到了更多上市的可能。”上述上海券商投行人士说。国联民生投行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系列改革举措极大改善了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的融资环境,为研发投入大、盈利周期长的科技企业提供了更灵活的融资渠道,助力“硬科技”企业和优质科技创新企业进一步发展。中信证券高管、投行委主任孙毅表示,中信证券围绕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扩容的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行业,着力挖掘培育优质的上市企业资源。

  面对“硬科技”领域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为有效扩大“硬科技”项目储备规模,券商投行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与专业能力,通过差异化策略和创新模式,多维度、全方位地挖掘潜在项目。“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竞争格局,已然形成。国泰海通投行的一名资深人士在谈到项目挖掘经验时,分享了三条可供借鉴的路径。通过“生态圈层共建”方式来储备项目的券商,还有国金证券。

  “精准识别”考验综合实力。通常来说,早期科技型企业普遍具有高成长、高风险、轻资产的特征,且技术多处于研发阶段、业务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如何精准识别早期科技型企业的核心技术及其发展前景,已成为证券公司展业过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对此,前述国泰海通投行的资深人士表示,这主要从技术、市场、风险识别三个维度去考察。华泰联合证券相关人士认为,投行不仅需要改变传统的执业思维,还需加大对专业能力建设的投入,以适应新的市场要求与竞争态势。

  “投行一要提升价值发现能力,二要提升全业务链服务能力,三要加强合规风控,把好资本市场入口关。”华泰联合证券相关人士进一步表示。前述国联民生投行业务相关负责人则强调了两点。业界人士建议完善审核机制。科创板作为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重要平台,当前IPO受理项目数量仍相对有限。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77家企业IPO获得受理,其中科创板共有21家,占比不足15%。有接近监管的市场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本次改革通过制度优化,进一步增强科创板的包容性、适应性,以更加契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和科技型企业的成长特点,是为了更精准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而不是简单地追求上市数量。”

  因此,此次改革并不是所谓的“大水漫灌”,监管仍将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在此背景下,如何平衡审核尺度,既维护资本市场的严肃性,又让有合理需求的企业能够稳妥上市,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重点。对此,很多券商也提出了不少专业意见。前述国泰海通投行的资深人士表示,为进一步支持科技企业上市,建议通过两方面优化政策。国金证券投行业务相关负责人也持有相似观点,并进一步建议深化审核机制改革,平衡效率与风险。(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