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六年蜕变:硬科技聚集与资本市场革新
AI导读:
科创板历经六年发展,已成为硬科技企业聚集地,资本市场对其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显著增强。最新改革举措标志着支持进入新阶段,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具有深远意义。投行需向价值发现者转型,以适应注册制生态。
经过六年的发展,科创板不仅成为拥有580余家上市公司的“硬科技”企业聚集地,也见证了资本市场生态的持续优化。开源证券副总经理毛剑锋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称,当前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生态总体向好,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支持力度显著增强。
资本市场还在加力赋能科技创新。6月中旬,证监会称将推出科创板“1+6”改革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等。毛剑锋认为,科创板的最新改革举措,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已进入精细化、系统化的新阶段。
“其中,科创板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具有深远影响和积极意义。”他认为,这将为处于研发阶段、拥有核心技术,但尚未实现盈利的科技型企业提供重要资金支持。
改革稳步向前,投行人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毛剑锋说,全面注册制新形势下,投行要从“通道中介”向“价值发现者”角色转型。
改革“试验田”成效显著
科创板开板六年以来,见证了一批批科创企业的崛起。毛剑锋认为,科创板自2019年开板以来,在制度改革、审核效率、定价机制等多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数据显示,目前,科创板聚集的数百家“硬科技”企业,覆盖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关键产业。2024年,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达到1680.78亿元,超过净利润的2.5倍。
同时,科创板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该板块率先试点注册制,推出多元包容的上市标准,允许未盈利企业、特殊股权架构及红筹企业上市。
不仅如此,在科创板带动下,资本市场生态持续优化。毛剑锋认为,科创板通过超万亿的直接融资推动了“科技-产业-资本”的良性循环。
对于科创板的国际化布局,毛剑锋结合数据谈到,从2024年情况来看,科创板上市企业境外收入达到4303.61亿元,同比增长6.1%。
“总体来看,科创板已成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他认为。
未盈利“潜力股”企业获精准支持
6月18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继续充分发挥科创板示范效应,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
具体举措包括,对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企业,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面向优质科技企业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等。
随后,科创板“1+6”改革细则出炉。证监会明确科创板科创成长层的入层和调入条件,同时,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全部纳入科创成长层。
“新规具有一定的突破性,体现在市场定位精准适配、估值体系重构、投融资双向改革等多方面。”毛剑锋认为。
首先,从市场定位来看,通过科创成长层与现有层次的差异化定位,既服务已盈利的“独角兽”企业,也支持未盈利的技术“潜力股”。
其次,在估值体系上,新规重构以研发投入强度、专利布局、商业化路径为核心的估值体系。
最后,投融资双向改革也将进一步深化。这体现在:融资端,允许在审未盈利企业定增补充流动资金;投资端,丰富ETF品类并探索期权、期货等风险管理工具等。
新规中针对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的安排,受到市场高度关注。毛剑锋说,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具有积极意义,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为拥有核心技术但尚未实现盈利的科技型企业,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金支持;二是为支持科技企业的投资机构提供退出通道;三是为投资者提供新的可选投资标的。
投行要向“价值发现者”转型
过去六年,伴随科创板落地、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投行也在不断学习、突破,重新定位自己。毛剑锋说,投行需从“通道中介”向“价值发现者”转型,帮助发行人精准定位。
在他看来,这对投行的执业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毛剑锋说,在全新的上市规则下,企业除了要符合硬性的上市标准外,还需满足一系列软性条件。
为此,投行持续探索新的业务“打法”。他介绍称,以开源证券为例,目前该机构对项目的考量,已经从单一财务指标考量转变为综合评估模式。
毛剑锋认为,从投行发展来看,转型已初见成效,但仍在持续磨合中。在他看来,投行能否在价值发现、全生命周期服务及风险定价等领域构建核心竞争力,将成为其适应注册制生态的关键。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