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六周年:制度筑基 挑战犹存 并购待兴
AI导读:
2025中国科创领袖大会开幕,李迅雷指出科创板六年制度建设初具规模,但面临市值分散、退市率低等问题,并购重组或成科技企业成长关键路径。
《科创板日报》7月25日讯(记者杨小小)今日,“2025中国科创领袖大会暨科创板开市六周年”正式开幕。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发表主题演讲,围绕“中国科技企业如何借力资本市场做强做大”展开。
他表示,科创板六年来在制度建设、产业聚焦和研发强度方面已初具规模,但市值分散、退市率偏低等问题仍不容忽视。未来应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与整合能力,引导“新质生产力”走向真正的强者恒强。
制度打基础,科创板夯实硬科技底座
李迅雷表示,六年来,科创板累计融资突破万亿元,市值达7万亿元,上市公司近600家,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集聚平台。在制度建设方面,科创板围绕三大方向持续迭代。
产业结构层面,科创板聚焦硬科技方向,电子、生物医药、计算机等高技术行业占据主体。同时,科创板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显著领先。
龙头不强、资源分散,结构性问题仍存
尽管基础已具,但李迅雷指出,当前科创板仍面临“多而小”的结构性难题。市值低于100亿元的公司占比近七成,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市值占比仅21.5%,整体集中度较低。
这一问题在中美市场对比中显得更加突出。美股由苹果、英伟达等拉动整体指数,而A股市值结构分散,优质龙头稀缺。
更值得关注的是资源配置结构。2024年A股交易中,市值低于300亿元企业的成交额占比高达六成以上,反映出机构参与度仍低。
并购机制有待激活,助力企业“做强做大”
在解决龙头不足、出清困难的问题上,李迅雷强调,并购重组是科技企业成长为龙头的重要路径。美国科技巨头普遍完成百次以上并购,是其不断扩大版图的关键推手。
当前A股直接退市比例偏低,通过并购实现间接出清,不仅能落地优胜劣汰,也能为私募股权基金提供IPO之外的退出渠道。
总体而言,中国科技企业具备走向资本市场、实现产业做大的现实基础。而下一阶段,资本市场能否通过更灵活有效的机制,引导资源配置、激活退出通道与并购整合,将成为决定“新质生产力”能否真正强起来的关键。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