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铜箔行业在经历了产能快速扩张后,于2024年步入寒冬,行业巨头嘉元科技、诺德股份等陷入巨额亏损。据研报显示,铜箔市场供需严重失衡,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展望2025年,行业将进入优胜劣汰阶段,可能出现并购重组事件,淘汰部分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

经历了近两年的产能快速扩张后,国内箔行业于2024年步入“寒冬”,企业业绩纷纷由盈转亏,就连行业巨头也难以幸免,陷入巨额亏损的泥潭。

2月25日,嘉元科技(688388.SH)发布业绩快报,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65.43亿元,同比增长31.69%,然而利润总额却亏损2.66亿元,同比骤降1180.74%。此前,诺德股份(600110.SH)亦预告,公司2024年净亏损约3.1亿元;中一科技(301150.SZ)则预计扣非净利润亏损1.17亿元至1.58亿元。铜箔市场供需严重失衡,成为企业增收不增利的罪魁祸首。

海通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国内电解铜箔需求量为99.9万吨,而年底产能预计将达到211.3万吨,产能过剩问题凸显。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电子铜箔材料分会秘书长刘文成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4年国内锂电池产量保持高速增长,但铜箔企业却全面亏损,主要原因为产能严重过剩,导致铜箔加工费大幅下滑。对于2025年铜箔行业的发展,他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一方面锂电池产量快速增长可能带动铜箔加工费小幅回弹;另一方面行业将进入优胜劣汰阶段,可能出现并购重组事件,淘汰部分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

铜箔行业龙头全面亏损

嘉元科技公告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43亿元,同比增长31.69%;但营业利润亏损2.63亿元,同比减少1022.87%;利润总额亏损2.66亿元,同比减少1180.74%。行业下行周期中,亏损的企业远不止嘉元科技一家。

记者梳理发现,嘉元科技、诺德股份、中一科技、铜冠铜箔、德福科技等五家国内铜箔上市公司,在2024年均出现由盈转亏的情况,亏损额度从7200万元至3.75亿元不等。其中,诺德股份预计净亏损约3.1亿元,扣非净利润预计亏损3.75亿元;中一科技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7200万元至9800万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17亿元至1.58亿元。

对于亏损原因,上述企业均表示,受行业激烈竞争影响,铜箔加工费大幅下降,产品毛利率下滑。嘉元科技指出,锂电铜箔行业竞争加剧导致铜箔加工费大幅下降,影响公司利润。诺德股份则表示,受国内宏观经济及海外贸易战等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铜箔市场竞争激烈,加工费大幅下降且处于低位,公司利润空间被压缩。

为应对国内市场供需失衡带来的挑战,不少企业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以增加利润空间。嘉元科技方面表示,公司正在持续优化铜箔产品结构,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并积极挖掘国外潜在市场,加强海外市场布局。

据了解,嘉元科技今年1月已与国际知名电池厂商建立合作关系,并签署采购订单,向其供应锂电铜箔。这是继2024年导入新海外客户后,该公司再次获得海外客户订单。

“虽然目前企业仍普遍处于亏损状态,但市场需求量总体在不断提升。”嘉元科技方面表示。

铜箔行业何时走出低谷?

铜箔作为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和储能产业的兴起而迎来高速发展。然而,在经过两年的产能快速扩张后,国内铜箔市场已供过于求。

据海通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中国电解铜箔需求量为99.9万吨,其中锂电铜箔为61.8万吨,电子电路铜箔为38.2万吨。而供给端方面,到2024年底国内电解铜箔总产能预计达到211.3万吨,其中锂电铜箔141.4万吨,电子电路铜箔70.2万吨。

供需失衡导致铜箔行业加工费恶性竞争。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电子铜箔材料分会调研显示,国内锂电池铜箔产品加工费成本区间在20元—22元/千克,电子电路铜箔加工费成本区间在16元—18元/千克。然而,不少企业铜箔产品售价已严重低于变动成本,个别企业甚至出现销售加工费低于10元/千克中标的情况。

刘文成表示,目前铜箔行业加工费已有小幅回升,2025年上涨幅度取决于下游需求。机构预测2025年锂电池产量将保持两位数增长,铜箔加工费可能还会小幅上涨。然而,由于整体产能仍处于过剩状态,大幅涨价的可能性不大。

展望2025年,海通证券研报认为,随着产能逐渐出清,行业将向头部企业集中,头部企业将率先实现减亏或扭亏。同时,行业已进入成本支撑阶段,企业盈利承压。随着供需关系改善,整体产能出清或将持续至2025年。

刘文成认为,铜箔行业走出低谷可能通过三条路径实现:一是行业优胜劣汰加快,淘汰老旧产能;二是新能源、储能等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下游电池需求增长,消化过剩产能;三是行业可能出现并购重组事件,淘汰部分不具备生存能力的企业。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