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初,一张简短对话截图在股市中引发轩然大波,声称监管部门要求上市公司释放利空,并指出保险公司大额赎回公募基金。证监会迅速澄清为谣言,并加强打击编造、传播股市谣言的行为,以净化资本市场环境。

2025年初,一张简短对话截图迅速在股市中引发轩然大波,其内容声称“监管部门要求上市公司1月15日前释放全部利空”,并言之凿凿地指出“保险公司正在大额赎回公募基金”。

这条缺乏主体、来源及核实的“三无”消息,于1月2日下午迅速蔓延。多数投资者初见此消息,首要反应是减仓避险,随后才着手核实求证,进而重新规划买入或卖出策略。然而,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核实此类“三无”消息难度颇大。

幸运的是,盘后证监会迅速发布答记者问,明确澄清“这些信息纯属谣言”,从而有效遏制了谣言的传播。

股市谣言并非首次肆虐。回顾2024年,6月有自媒体散布“转融通疯狂报复,市场持续下跌”的谣言;9月又有网民捏造“转融通数据造假,融券卖出无上限”的虚假信息;12月,更有网络传言称数十家上市公司将面临退市。这些谣言频繁引发投资者恐慌,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随着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各类未经核实甚至蓄意捏造的消息在各大平台频频掀起波澜。这些“小作文”往往旨在撩拨情绪、博取流量或直接攫取利益,无论其导向如何,均对广大受众造成极大危害。股市“小作文”的危害尤为直接,从简单粗暴的“股市黑嘴”到隐蔽的“三无消息”,每一次谣言的传播都显著扰动资本市场,严重干扰投资者的交易决策。

编造、传播虚假或误导性信息是法律明文禁止的行为。《证券法》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传播媒介及其工作人员必须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得从事与其工作职责利益冲突的证券买卖,否则将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当前,监管部门正采取“两边作战”策略,一是“以快打快”,提升澄清效率,及时切断虚假信息的不良影响;二是追根溯源,联合各部门严厉打击编造、传播股市谣言的行为。证监会通过答记者问的方式迅速澄清谣言,已成为常规操作。同时,证监会与公安部门加强合作,强化对消息来源的查处,提高打击力度,以净化资本市场环境。

近年来,监管部门已查处多起编造、传播股市谣言的案件,对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罚。然而,仅靠监管部门的事后澄清和查处,难以彻底清除“小作文”对资本市场的危害。净化资本市场环境,需要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在相关制度不断完善、监管处罚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各方应协同构建清朗信息环境,共同维护资本市场秩序,推动资本市场透明度不断提升。

(作者系第一财经记者,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