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强邦新材、上大股份、托普云农三只新股相继上市,均以高涨幅开盘并飙升。但随后股价大幅下跌,反映出市场非理性因素。新股市场繁荣背后存在高风险,监管机构需持续优化交易制度。

10月11日、16日和17日,强邦新材、上大股份、托普云农三只新股相继在股市亮相,均以惊人的800%最大涨幅开盘,并在开盘后继续飙升。以最高价为基准,这三只新股的回报率分别高达24倍、13倍和10倍,这样的成绩即便是许多上市多年的企业也难以望其项背。

自2020年以来,A股市场新股表现强劲,1700多只新股中,以收盘价计算,打新获利的概率高达87.8%。尽管10月以来A股经历连续大幅调整,但成交额依然保持在1.4万亿元以上,市场流动性充足。这些因素共同为新股市场的繁荣提供了肥沃土壤。然而,新股上市首日超过10倍的涨幅和高达200倍的市盈率,也暴露出了市场非理性的炒作风险。以强邦新材为例,尽管上市首日风光无限,但随后股价连续大幅下跌,最新收盘价较最高点已跌去74.30%。

强邦新材的遭遇并非孤例,而是新股市场的普遍现象。据统计,自2023年2月17日A股实行全面注册制以来,339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平均涨幅达95.69%。然而,好景不长,相对于首日收盘价,新股在后1天、5天、10天和30天的涨跌幅算术平均值均为负,且下跌个股占比不断攀升。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亏损的投资者中,散户占据了绝大多数。以上大股份为例,首日申报买入和成交的几乎全为个人投资者。

新股大涨固然有利于顺利发行,但上市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相较于上市当日短暂的辉煌,上市后的长期稳健增长更能为投资者创造持续回报。注册制改革正不断推进,新股交易的限制性措施已大幅放松。然而,从提升上市首日定价效率的角度出发,现有交易制度仍有待完善。上市首日实际可流通股份较少,为过度炒作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缩短风险资本的限售期、允许私募股权(PE)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等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解决风险资本退出的难题,还能减轻一年后的解禁压力。

以上大股份为例,其总股本虽高达3.72亿股,但仅有7100万股可流通,对应发行价的流通市值仅为4.88亿元。上市首日,其成交额却超过5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后解禁的股东中,PE持有2100万股,对应发行价总市值仅1.44亿元。即便当天全部解禁,市场依然有能力消化。

新股市场的繁荣与风险并存,投资者需保持理性,审慎决策。同时,监管机构也应持续优化交易制度,为新股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