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规模优势扩大,构建“错位竞争、互补共存”新格局
AI导读:
公募基金规模优势进一步扩大,稳固“资管一哥”地位。文章分析了公募基金相对银行理财的规模优势及其原因,并探讨了未来银行理财如何突出自身优势,形成与公募基金错位竞争、互补共存的新格局。
【导读】公募基金“资管一哥”地位稳固,规模优势显著扩大
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持续蓬勃发展,尤其在2024年,其规模优势进一步扩大,稳固了“资管一哥”的地位。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公募基金总规模已高达32.83万亿元,相比同期银行理财存续规模超出2.88万亿元,这一差距较上一年度显著扩大。
业内专家指出,公募基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规模优势,主要得益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募权益类基金的布局、债基的优秀表现,以及公募基金在销售渠道和投资者结构上的相对优势。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公募基金在资管行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公募基金规模再创新高,优势持续扩大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末,公募基金总规模创历史新高,达到32.83万亿元。与此同时,随着权益市场的回暖,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与公募基金总规模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9.95万亿元。公募基金相对银行理财的规模优势从2023年末的0.8万亿元扩大至当前的2.88万亿元。
从历史角度看,公募基金曾一度落后于银行理财。然而,在2023年中,公募基金成功超越了银行理财,成为我国管理规模最大的资管机构。进入2024年,两类资管机构在债牛行情和“9·24”行情中规模同步增长,但公募基金的增速更高。截至2024年末,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的规模同比增速分别为18.95%和11.75%,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公募基金规模优势的扩大,一方面得益于银行理财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的下滑,另一方面则受益于公募货币型基金规模的增长。此外,2024年的债券牛市和股市“反转行情”也为公募基金规模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公募基金与银行理财的差异化竞争
尽管公募基金规模优势显著,但银行理财仍在寻求差异化竞争之路。业内专家指出,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在产品定位、投资者结构和偏好、销售渠道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公募基金更加注重权益类产品的布局,而银行理财则更多地依赖于固收类产品。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投资者需求的多元化,银行理财也在积极拓展非固收类理财业务,寻求从“债市依赖”向“多资产配置”的转型。
在销售渠道方面,公募基金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第三方销售等渠道拓宽投资者触达面,而银行理财则主要依赖银行代销渠道。此外,公募基金的个人投资者更加年轻,更习惯通过互联网平台便捷购买公募基金。这些因素都使得公募基金在销售渠道和投资者结构上具有相对优势。
然而,银行理财也在不断努力提升自身能力,通过加强投研团队建设、优化产品结构、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来缩小与公募基金的差距。未来,随着投资者需求的多元化和市场环境的复杂化,能够在差异化定位和精准服务上持续发力、紧密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策略的机构将更有可能在市场中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理财公司规模分化明显,差异化竞争力成关键
在公募基金规模优势显著的同时,理财公司之间的规模分化也日益明显。普益标准数据统计显示,股份制和国有行全资理财子公司的合计规模占比约87.4%,其中招银理财和兴银理财是存续规模最大的理财子公司。然而,从增长率角度看,合资理财子公司规模增长率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理财子公司。
理财公司规模分化的原因主要包括资源禀赋、对市场动态的反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为例,两家机构分别依托母行强大的零售客户基础,积极拓展代销渠道来扩大理财业务的触达面。而一些规模较小的理财公司则面临资源有限、市场反应能力不足等挑战。
未来,随着投资者需求的多元化和市场环境的复杂化,理财公司需要更加注重差异化竞争力的打造。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投研团队建设、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需要紧密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
构建“错位竞争、互补共存”新格局
近年来,市场持续调整,公募基金的全频谱风险收益风格产品的布局展现出较大优势。而银行理财则超九成产品为固收类理财,受债市走势影响较大。因此,未来银行理财需要突出自身优势,积极拓展在非固收类理财方面的业务,形成与公募基金“错位竞争、互补共存”的新格局。
为实现这一目标,银行理财可从产品研发、资产配置、人员调配、销售渠道、品牌建设等方面多维度突出自身优势。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共同推动理财市场的健康发展。
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自身业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风险管理和合规意识等方式来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