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形机器人将科幻带进了现实,背后的产业链迅猛发展。摩根士丹利发布研报梳理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上市公司百强名单,近七成企业来自中国和美国。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市场预测到205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呈现集聚效应,车企成为重要参与者。

  在过去的一年里,人形机器人将科幻带进了现实,背后的产业链也迅猛发展。

  日前,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发布研报《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以下简称《图谱》),梳理了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上市公司百强名单,近七成企业来自中国和美国,其中,中国独占36家企业,凸显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强劲实力。

  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市场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人形机器人总量达到5900万台。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2027年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值得注意的两个细节:一是从产业链分布看,长三角在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部件方面独具优势,珠三角则集聚了大部分集成企业,在应用端优势明显;北京则更擅长“造脑”,一批头部的人工智能企业蓄势待发。二是汽车公司成为人形机器人赛道的重要参与者,22家进入榜单的集成商中,6家来自汽车行业,机器人企业也纷纷瞄准车厂落地应用。

  拆解这支庞大的产业链,算法与硬件的较量将激发巨大的想象空间。当车企带着造车的野心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AI则寻求更经济的“造脑”方式,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正快速崛起。

  三大城市群占据近八成比重

  根据《图谱》,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被分为大脑、身体和集成三大板块。中美两国企业占据百强名单的大部分,但双方在不同环节各具优势。中国公司在身体环节表现突出,大脑领域则相对薄弱。

  更进一步,在中国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也呈现出清晰的地域分工和集群化特征。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企业分别占据一定比重,三地合计占了全部中国公司的将近八成,展现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区域集聚效应。

  其中,长三角企业主要集中在身体环节;大脑环节,北京有百度、地平线等两家公司入选;珠三角企业则更偏向集成。

  对于广东而言,同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高度重合的汽车、工业机器人两大优势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高性能电机及驱动、高性能减速机、先进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不足,AI算法融合应用尚未成熟,构成“缺链”环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广东需要加速补链,并推动人形机器人向场景侧落地,特别是寻找更高效、低廉的训练模式。

  核心痛点在于高质量数据匮乏且昂贵。目前,相关创新平台已经着手整合数据资源,计划扩大数据采集规模,以满足行业需求。

  此外,DeepSeek等开源模型和算法改进也给人形机器人企业带来了新的启发。借助这些技术,企业能够提升数据利用效率,降低推理成本。

  近期,优必选等人形机器人企业已经开始在应用场景中验证DeepSeek技术的有效性。

  车企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

  《图谱》显示,拥有造车背景的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屡见不鲜。

  许多公司都是在汽车及其部件主业基础上迭代产品,向人形机器人领域延伸。例如,地平线成立了全资控股子公司“地瓜机器人”,专注于消费级机器人底层计算平台的研发。

  在集成环节,22家进入百强名单的企业中,6家为车企,其中3家来自中国,包括比亚迪、广汽集团、小鹏汽车等广东企业。

  这些车企已经推出了自己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并在工厂等场景进行应用测试。例如,小鹏AI机器人Iron已经在工厂部分岗位上“工作”,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车企之所以争相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一方面是因为高度重叠的产业链降低了开发成本;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形机器人能够解决汽车产线上的非标岗位问题,提高自动化率。

  同时,汽车场景也为专业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带来了实训机会。优必选等企业已经开始与车企合作,将人形机器人应用于质检、贴标、搬运等场景。

  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人形机器人企业积累核心能力,也为车企提供了重要的POC测试机会。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