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周,比亚迪、长安等车企积极推动“智驾平权”,智能驾驶门槛骤降。此举引发业内对智驾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后责任界定和保险理赔的新思考。小鹏汽车拟推出定制化智驾保险产品,业内期盼及时推出针对性的智驾险。

上周,比亚迪、长安等车企积极推动“智驾平权”,智能驾驶门槛从15万元骤降至7万元。此举在惠及用户的同时,也引发了业内对智驾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后责任界定和保险理赔的新思考。股市热点方面,智能汽车产业链或将迎来新的增长点。

记者留意到,去年已有部分车企试水智驾保障服务计划(非保险),旨在提供智能驾驶责任风险保障方案。近期,更有消息透露小鹏汽车将联合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定制化智驾保险产品,覆盖城市/高速导航辅助驾驶(NOA)、自动泊车等核心功能。

据悉,赛力斯/鸿蒙智行与平安产险已针对问界全系车型合作推出了“智驾无忧服务权益”,提供智能驾驶责任风险保障方案;上汽保险与智己也联合推出了智能驾驶场景的保障服务。随着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普及,车企和保险公司均关注到新的保险保障需求,业内期盼及时推出针对性的智驾险。

今年1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全面系统研究智能驾驶、车型快速迭代等对车险经营的中长期影响,及早谋划转型发展。

面对智驾出错责任如何界定的问题,汽车保险交叉领域顾问、高级经济师杨志勇表示,在真正的L3级落地之前,所有的驾驶责任都是驾驶司机的。现存涉及智驾的事故责任界定难点在于系统故障与人为监控的边界不清,可能引发理赔纠纷。

当前部分品牌推出的智驾“无忧服务权益”显示,车企也有“免责赔偿”约定。如问界相关条约指明,HUAWEI ADS高阶智能驾驶系统仅作为驾驶辅助,驾驶员依然是驾驶主体并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一切行为负责。

业内指出,智驾险或可将部分责任转移至车企或系统,但大部分车企或仅愿意承担技术缺陷责任。这也成为部分消费者的担忧:当前新车数据的唯一出口是车企,车企是否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此外,智驾险费用也引发关注,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若智驾险年均费用过高,可能令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

业内普遍认为,智驾险是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但长期需解决责任归属、成本优化等核心问题。平安产险智驾项目组建议,可参考英日等国家的智能驾驶汽车保险发展经验,建立“车险+非车险”组合产品保障机制。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