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AI手机快速发展引发隐私风险,21世纪经济报道与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联合举办研讨会,聚焦AI手机时代的隐私挑战。专家指出,AI手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个人仍是隐私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监管部门也应提供司法和行政保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俊实习生崔嘉豪北京报道

  2023年起,AI手机成为市场新宠,苹果、三星等手机厂商争相推出相关产品。Deepseek大模型的火爆更是掀起了新一轮合作热潮,国内多家手机厂商陆续宣布接入,为疲软的手机行业注入了新活力。

  然而,随着AI手机的快速发展,隐私风险逐渐浮出水面。

  2月15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与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联合主办了“AI手机隐私危机:新秩序中的安全挑战与抉择”学术交流会,聚焦AI手机时代的隐私挑战。此次研讨会基于双方对端侧AI的长期关注与研究,是业内首个针对端侧AI治理的研讨会。

  对外经贸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许可在会上从法律角度分析了端侧AI的隐私保护问题。他指出,AI手机治理并非空白地带,我国互联网立法已非常全面,包括《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AI手机治理提供了法律基础。

  许可强调,AI手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端侧大模型与云侧大模型的配合将成为未来常态,但端云结合将涉及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此外,端侧AI在调用App信息时,难以避免地会收集到与本机机主互动的其他用户的信息,这也侵犯了用户的隐私。同时,手机厂商依赖第三方App获取用户数据,可能引发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问题,包括信息汇聚的合法性、单独同意与告知以及汇聚后信息的后续使用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手机厂商会出台隐私政策,但实际操作中,AI手机的隐私政策纷繁复杂,用户难以真正理解并完全知情。许可指出,本应赋权用户的知情同意在实践中成为企业卸责的工具,用户在隐私保护中处于弱势地位。

  许可强调,个人仍是隐私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监管部门也应考虑到个体和企业在能力和地位上的不对等,为个人权利提供司法保障,同时为国家监管提供行政依据。

  同时,许可也提到,AI手机时代带来了新的法律空白和挑战,如AI agent的代理问题、算法推荐的责任分担问题以及市场竞争的新变化等。这些问题需要在法律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