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特征愈发突出。证监会持续实施全链条打击惩处,对61起财务造假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并追究大股东、实控人等责任。同时,将推动加强民事赔偿和刑事打击,强化立体追责。

  本报记者吴晓璐

  2月21日,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何艳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呈现系统性、隐蔽性、复杂性特征。系统性造假涉及资产、收入、成本等多个会计科目,甚至全链条掩饰经营环节,识别难度加大。隐蔽性造假则通过隐秘关联方、壳公司等构建无经济实质的交易,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大股东、实控人驱动型造假频发,伴生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问题,公司治理和内控体系约束不足。此外,为满足融资条件、维持上市地位等实施的财务造假也有所抬头。

  针对财务造假,证监会持续实施全链条打击惩处。2024年,对61起财务造假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同比增长17%;案均处罚金额1577万元,同比增长12%。同时,追究大股东、实控人等组织指使责任,对中介机构进行处罚,压实“看门人”责任。在监管协同方面,建立第三方配合造假线索通报处理机制。

  何艳春透露,证监会将通过多渠道识别造假线索,完善线索举报奖励制度,提升违法违规发现能力。同时,将推动加强民事赔偿和刑事打击,强化立体追责,持续巩固并不断强化“严”的氛围。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